中国共产党新闻>>综合报道
有一个同志说:“坐办公室也一样工作嘛。”焦裕禄却风趣地说:“屁股和板凳结合得多了,腿就会软,脚跟就站不稳,容易跌跤。”

焦裕禄:并未远去的时代背影 

2013年08月10日15:29   来源:大众日报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原标题:焦裕禄:并未远去的时代背影

  “还是自己做的饭菜香”

  7月27日下午,我们到达兰考。在往葡萄架乡去的路上,路边老农在卖瓜,自夸沙窝地出好瓜,籽是黑籽,瓤是沙瓤,旁有一扁长广告牌,上书“仪封西瓜,两毛五一斤”。这样的场景处处可寻,若不经泛黄的老照片提示,我们很难想象50年前的兰考是什么模样。

  “大跃进”一阵风刮来,豫西的大铁矿需要无偿平调大批木炭,以保“钢铁元帅”。于是,兰考这个郁郁葱葱的泡桐之乡,在刀光锯影之后,被木炭窑纷纷燃起的万点烟火笼罩。

  从此,沙荒重归兰考大地。日暮风起,劈头盖脸刮掠过来,天垂黄土幔帐。继而,大引大灌黄河水,盐碱重现,排水体系打乱,内涝形成。环境如此凋敝,何谈产粮。

  故乡无粮,只能希求他乡。“1963年3月,我背着家里的土布上蚌埠,想跟人换些红薯片、萝卜干、高粱啥的,跟几个小伙伴要扒火车的时候,被焦书记遇到了。他说,我是县委老焦,恁走,说明我没领导好恁。”说起第一次遇到焦裕禄,76岁的雷中江潸然落泪。

  如今的兰考火车站虽经数度扩建,仍是陇海铁路上的一个小站。一站台通往二站台的地下通道,雨后还是潮乎乎,湿漉漉。站台顶棚的石棉瓦时现窟窿,抬头正好望青天。

  焦裕禄赴任后,看着成千上万的饥民扒上火车外出逃荒,遂在全县提出“不能干一天干半天,不能挖一锨挖半锨”的口号,并身体力行。

  “兰考沙土地多,骑不动自行车就下步走。挖排水渠的时候,要查水的流向,哪有时间吃饭,捧一把小河沟的清水喝,啃点自己背的馍。他自己还编了个顺口溜:沿着河,背着馍,渴不着,饿不着。”焦守云回忆道。“县里开会,我爸一般不念稿。他有好几本笔记本,往桌子上一摊,他就知道他讲的问题在哪个本上第几页。他说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其实后面还有一句:还是自己做的饭菜香。”

  兰考的地形地貌、角角落落,他都熟悉,140多个大队他跑了120多个。今天我们每走过一个村落,踏在脚下的每一寸土地都可能与他的脚印重叠。这些村落在中原大地上如此普通,看不出有什么特殊,除了那些响当当的名字——韩村、秦寨、赵垛楼、双杨树、土山寨、东坝头、南马庄……

  坝头乡敬老院门口便是当年兰考最大的风口——下马台。如今刺槐参天,鸟鸣啁啾。“当年这里全是沙堆,最大的时候有50多亩,风一吹像长了腿似的到处跑,有时一夜之间跑出好几米远。焦书记来了,带领大家翻淤压沙,栽上刺槐,沙堆慢慢被固定住了。”雷中江回忆道。

  除了刺槐,当年给兰考大地“扎针”最多的是泡桐。“泡桐对土壤不挑剔,好种、易活、长得快,3年成檩、5年成梁,还不和农作物争夺水、光、温、气和养分,全身又都是宝:根能防风固沙,躯干可以用作板材,粉碎后的枝杈做胶合板,叶子和花能做有机肥。”焦守云介绍道。   在她对泡桐的讲述中,恍惚间,我们看到了焦裕禄的身影。当年他在黄河故道上亲手种下的泡桐,一把就能攥过来,现在却要三五人环抱,方可围之。民间有谚,树有多高,根有多深。这树现高24.2米,树冠南北也是24.2米,由是可知树根在地下是如何蔓蔓深扎了。

  “那颗大泡桐今年正好50岁了,在它的根系上又培育了第二代,第三代……”焦守云说。(记者 卢昱 通讯员 魏其宁)

(责编:常雪梅、程宏毅)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