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平与广安中学
四川省广安中学是世纪伟人邓小平同志母校,是一所人文底蕴深厚、办学特色鲜明、教育成果显著的国家级示范高中,是教育部与四川省人民政府共建广安市教育改革发展试验区的重点支持单位。由著名的民主爱国人士、杰出的人民教育家张澜先生和张雅南先生、王宣彝先生于1912年创办,初名广安州立中学堂,2003年5月经四川省教育厅同意,恢复邓小平就读时的校名——四川省广安中学。
学校占地面积383亩,校舍面积12万平方米,北临渠江大道,南接思源广场,拥天府之宝地,聚山川之灵气,桃秾李郁,人才辈出。学校致力将对校友小平的爱戴与感恩内化为行动,着力打造“以德铸魂,以善育人”的德育特色、“三个面向,走进课堂”的教学特色、“多彩艺术,陶冶情操”的艺术特色和“阳光体育,强健体魄”的体育特色,努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坚持改革创新,走科学发展之路,先后获得全国文明单位、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先进单位、国家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国家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国家高水平举重后备人才培训基地、省最佳文明单位、省教育工作先进集体、省校风示范学校等近百项国家、省、市级各类殊荣。
近年来,学校发展迅猛,各项成绩喜人。中、高考成绩多项指标位居全市第一。成立以“广行善、安于心”为核心理念、以微善行动、高效课堂改革等为核心项目的四川广安中学教育发展基金会,广泛开展善行教育实践活动。在学校的倡导和推动下,全国已有100所学校开展微善行动,通过该基金会微善行动官方网站申报微善行动创意公益活动500多个,审核并资助创意公益活动近百个。学校大力打造艺体特色,艺术方面多次获得省市艺术展演一等奖。体育方面,仅是2012年学校举重队、摔跤队、田径队在国家级、省级比赛中摘得金牌15枚,银牌12枚,铜牌19枚。其中1名举重队员达国家一级运动员标准,1名举重队员入选国家举重青年队。
邓小平,原名邓先圣,学名邓希贤。1904年8月22日出生于四川省广安县协兴乡姚坪里(今协兴镇牌坊村)。1911年入协兴北山小学堂,1915年(11岁)考入广安县立高等小学堂,1918年春,14岁的邓小平进入广安县立中学校第十班读书,在这所广安县城的新式中学里,小平过着集体寄宿制生活,只有周末,才能踏上回家的乡间狭窄的青石小道。小平在校期间,成绩优异,一手毛笔字,刚劲有力。小平的同学周石广回忆说,小平的座位在第一排靠中,平时不太多话,但出言则很幽默,且关心国事,深得同学喜爱。当时学校已开设了修身、国文、英文、历史、地理、数学、物理、化学、博物等课程,学制四年,小平对每门学科都十分认真,尤偏爱文科,考试成绩都是优秀。在当时的广安中学,有一位叫彭健修的教师,系盐亭县人,毕业于四川省优级师范。彭老师教学有方,很受学生欢迎,小平特别喜欢听他讲历史课,经常向他借书阅读,向他提问解惑。
小平与同学相处很融洽。同班同学中有一位家住观塘乡的罗光煦,比小平大两岁,与小平很要好。他们读同一个班,住同一个寝室,还睡同一张上下铺的木床。小平睡上铺,罗光煦就睡下铺,两人情同手足。罗光煦曾这样回忆当年的情形说,小平在学校时,个头比较矮,长得白白的,胖乎乎的,走起路来蹦蹦跳跳,很可爱。英语里面有一个单词叫“boy”,意思是“男孩”,大家觉得小平那模样很可爱,就是一个小男孩,便用“boy”给他取了一个外号,叫他“邓boy”。大家都这样叫,很亲切。
广安中学堂治学严谨,爱国教育的理念十分明晰。学生进校的第一堂修身课便是“期望”教育:“英才乐育胶庠,中坚人物期望。期望,期望,望我学业向上,望我文化开放,望我竿头日进,改善中华气象,乘风破浪。”这诗一般的语言,让学生永志不忘,后来成了广安中学的《校歌》。同时还把岳飞的《满江红》作为师生的必唱歌曲,所以小平在1983年2月游杭州西湖时,面对岳飞手书的《满江红》,无限感慨地对陪游人员说:“我小时候就会唱《满江红》哩。”当然我们现在不能把岳飞当成民族英雄,但在当时却是把他当成爱国英雄来教育后辈的。
爱国必先救国。由于新文化运动的巨大影响,特别是《晨报》和《新青年》杂志在广安中学师生中的广泛流传,对一切都感到新鲜的小城青年学生产生了极大兴趣。《新青年》的作者们对法国文化推崇备至,认为法国是欧洲近代文明的发源地。陈独秀明确提出,青年学生有条件的话,应到法国去留学。这种宣传对青年学生有很大的诱惑力。当时的一代师生认为:中国贫穷落后和政治腐败,皆因工业文明落后。因此只有发展实业,使国家富强起来,才能改变这种面貌。在“工业救国论”的影响下,广安中学的师生曾围绕“新青年”这个概念,多次开展大讨论,大家获得的共识是:要做一名新青年,必须是要生理上身体健壮活泼;精神上斩去做官发财的思想,而去学习掌握一门本领,来“内图个性之发展,外图贡献于其群”;要以自力创造自身的幸福,而不损害国家社会。总之,做一个身体好、有本事、能发展、有贡献的人。
小平在校期间对时局很感兴趣,据当年与小平同志一道在广安中学学习的老人回忆,在广安中学读书期间,他常参加学校的一些进步活动。1918年,监学陆晓东等人在校专横跋扈,恣意给学生挂牌记过,引起学生公愤。学生砸烂告示牌,轰打监学等人,并挂牌开除监学等。县知事派守备军一连包围学校,弹压学生。学生整队冲出校门,罢课一月之久,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邓小平参加了这场斗争,在斗争中感受到了集体的力量。他在广安中学读书的同时,开始从当时国内发生的许多重大事变中思索着自己要走的人生道路。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重庆各校学生首先燃起了反侵略反卖国的怒火,对川东各县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广安县立中学响应全国学生爱国运动,5月底召开会议,最先成立了广安学生爱国分会,并发出公启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近因吾国外交失败,亡国之祸迫在眉睫,苟不急图挽救,将步印度朝鲜之后尘。吾侪既占国民一分子,当应尽国民之责。我于五月二十日内接上海、蓉城及重庆等处通函,云日本占我青岛不还,兵势凶焰,我国已如千钧一发矣!敝校爰开会议,组成爱国分会,与顺应各爱国会联为一气,并通函县高初小学,使成立分会,与本会联成一会……希同胞转相劝勉,或助以言论,藉励民气,而图救我国危局。”之后,广安县立中学又组织了大规模的示威游行和罢课,参加者手拿一面白旗,上面写着:“保山东主权”、“诛国贼”、“还我青岛”、“誓雪国耻”,沿途散发传单,高呼口号,整个广安县城群情激昂。在这些活动中,邓小平是狂热的参与者,张贴标语,呼喊口号,参加抵制日货的宣传十分积极。这对他爱国思想的萌芽是一助力,也是一次政治锻炼。
“五四运动”的烈火越烧越旺,罢课、罢市、抵制日货的爱国声浪越来越高。从6月初起,学校已无法平静的教学,加之暑期临近,小平母亲到校将其接回家中。不久,父亲邓绍昌也从重庆赶了回来,他带来了重庆开设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的消息。他主张儿子去报考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将来以勤工俭学的方式到法国去学习。邓绍昌做出这样一个在当时颇不同凡响、“一石多鸟”的决定,是有其深刻的思想渊源和现实考虑的。而这个决定正中小平心意,他终于可以实现“留洋”的梦想了。因此在他再三劝说,母亲仍然泪流满面的情况下,毅然于1919年9月,挥泪告别家人与父老乡亲,踏上了县城东门口渠江码头的货船,向重庆进发,走上了救国救民之路。与他同行的有堂叔邓绍圣、堂姐夫胡伦。自此一别,邓小平再也没有回过梦绕魂牵的故乡。1986年,他在成都与阔别67载的幺舅淡以兴相见时说,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我们都老了,儿时的美好时光仅成记忆了。淡老人问他何以不回乡看看,小平则说,我记得离家时,广安只有60万人口,现在有100多万人了,惊动不起哟!其实,是他国事繁忙,无暇抽身。他是“中国人民的儿子”,始终“深情地爱着祖国和人民”。
广安中学正校门
小平铜像缅怀广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