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推车上坎 铺展绿色崛起新图景
绿色崛起
下功夫“筑巢引凤”,打好“优势”牌
记者:巴中近两年招商引资到位资金连续翻番,增速保持全省第一位,说实话这让我们感到惊讶。
李刚:我猜想,大家是惊讶于边远山区巴中为何有这么大的吸引力。其实这就是打开“山门”和“心门”的结果,主要是下功夫“筑巢引凤”。
随着成巴铁路客运、成巴高速公路先后通车,巴达、巴南、巴万、渝巴汉高速及巴达铁路、巴中机场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这些基础设施项目将为巴中的长远发展提供良好支撑。同时,我们优化发展环境,大力简政放权,成为全省行政审批事项最少的市州。我们还与周边的广元、达州等地多形式、多层次协作,与汉中、泉州、烟台等结为友城,多次赴港台招商,在产业承接等方面深化合作。今年巴中招商引资到位资金争取达280亿元,比去年增加近100亿元。
记者:相对而言,巴中的开放要滞后一些,你在招商引资部门工作过,对此有何体会?
李刚:开放程度对一个地方的发展水平至关重要,尤其是对巴中这样相对落后的区域而言,开放显得更重要。巴中的开放和发展,根本的还是要在省委三大发展战略的指引下,在历届党委政府打下的坚实基础之上,靠全市干部群众发挥好地方的比较优势,共同努力去推动。
记者:巴中的比较优势有哪些?
李刚:巴中是秦巴山区的核心区域,也是川东北城市群重要一极,具有地处成渝西“西三角”几何中心的独特区位;绿色是巴中的名片,全市绿化率达90%以上,生态环境良好,农林、天然气、矿产等特色资源丰富。比区位优势、生态优势、自然资源优势更为重要的,还有巴中人展现出来的不甘落后、不甘贫穷,百折不挠、不胜不休的精气神。
记者:如何打好“优势”牌?
李刚:我们立足巴中区位、生态等比较优势,突出以建成川陕渝重要的枢纽联结地、四川重要的北向东向开放高地、西部绿色经济示范区、全国扶贫开发示范区、秦巴山片区中心城市和川东北重要中心城市的“两地两区一中心”为支撑,努力使巴中成为秦巴山片区以绿色生态为特色的重要经济增长极,实现绿色崛起。
比如,在区域经济板块中,加强协作发展、差异化发展,使巴中在川东北经济区中形成比较优势,在秦巴山片区与汉中、十堰市形成鼎足之势;在市域经济板块中,着力实施新区、园区、社区“三区同建”,争取到2017年,建成1个营业收入超过300亿元、1个超过200亿元的产业园区;在县域经济板块中,加快形成北部山区、中部浅山区和南部丘陵区各具特色的经济增长极,力争到2017年,有2个县(区)的经济总量超过200亿元,3个县(区)的经济总量超过100亿元,不断夯实底部基础。
推车上坎
用干部的辛苦指数换群众的幸福指数
记者:听说你要求干部时刻保持一种“推车上坎”的状态?
李刚:巴中面临着既要扶贫攻坚又要全面小康的双重任务,既要夯实底部基础又须加快次级突破的双重挑战,和全省其他市相比较,巴中要经受住更难的煎熬、更多的付出才能取得发展成果。所以,我们必须竭尽全力把巴中这架车子推上坎,不能慢,慢意味着越来越落后,更不能停,一停就会滑下坡去。
记者:在艰苦的环境中奋斗,巴中人历来不缺攻坚克难的精神。
李刚:是的。不过,在传承宝贵的红军精神和“八七”扶贫攻坚时期树立的“巴中精神”的基础上,新时期巴中人要有新的时代精神,那就是苦干实干、创新创造。我们这一茬巴中人,特别是领导干部,必须用自己的辛苦指数换取群众的幸福指数,“两步并作一步”去推动实现全面小康。
记者:如何理解“两步并作一步”?
李刚:立足巴中实际,我们坚持“后发也要高点起步”的理念,最大程度“两步”并“一步”,实现追赶跨越式发展。
第一步是打基础攻重点阶段,即到2017年末,力争实现地区生产总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较2012年“五个翻番”目标。第二步是全面提升、决战决胜阶段,即从2017年到2020年,努力建设经济发达、环境优美、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美好巴中,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任务。
记者:你觉得当前巴中发展态势和干部群众状态如何?
李刚:目前巴中经济社会发展呈现追赶跨越态势,城乡面貌不断改善,干部群众的发展自信不断增强,都在为幸福家园和美好生活努力奋斗着。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对巴中很关心很重视,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把这种关心支持转化为具体的、实际的行动,用自己勤劳的双手,不等不靠,努力去创造幸福而有尊严的生活。
记者:请用一句话概括你的中国梦。
李刚:我个人的梦同所有巴中人的梦想一样:我们将用实际行动书写好中国梦四川篇章巴中实实在在的一页。(记者 胡衍民 黄志凌 尹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