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时代先锋

无高不攀——记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副院长黎介寿(下)

2013年07月23日15:00   来源:经济日报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原标题:无高不攀

开辟肠外营养支持新路

一个人的眼界有多宽,他就能走多远。

在治疗肠瘘过程中,黎介寿苦苦思索着一道难题:患者肠道功能出现严重障碍时营养无法供给,怎么解决?一次,他从一本外文杂志上看到一篇谈静脉营养的文章,思想的火花一下子被点燃了。肠瘘治疗能否通过静脉提供营养呢?他为这个大胆的想法激动得彻夜难眠。

第二天,他就和同事们一起研究,提出把营养支持应用于外科。

这是对传统医学的离经叛道。许多人投来怀疑眼光:外科医生不好好开刀,搞营养支持岂不是“种了别人田、荒了自家地”?

“墨守成规,拘泥成说,永远成不了事业的巨人。”面对各种非议,黎介寿没有退缩。为了观察一名肠瘘患者接受肠外营养支持治疗后瘘口的变化,他搬起一个小板凳坐到患者床边观察,一盯就是3个月。

如今,他的“肠营养支持疗法”,广泛应用于短肠综合征、重症胰腺炎等治疗中,治愈率达到96%,高居全球之首,2.5万余名患者从中受益。

浙江患者陈航只有30厘米小肠,仅为正常人的十五分之一。依靠肠外营养支持,她不仅恢复了健康,还生下了一个健康宝宝,成为全世界第一个完全靠营养支持怀孕生育的“短肠女”。

目前,普外研究所已成为全国营养治疗中心,每年承担国家级营养支持与应用研究高级学习班任务,还在华东、华北等10多所高校建立了营养支持的应用与研究分支机构。

开拓人才团队崛起空间

2011年初,凝聚黎介寿和几代普外人心血的“肠功能障碍的治疗”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在黎介寿领衔的这份15人获奖名单中,人们看到了普外科的新锐力量。

站在事业的巅峰,黎介寿最为欣慰的不是自己拿了大奖,而是一支攀登世界医学高峰的人才群体快速崛起。

“看到学生在成长,事业后继有人,就像自己的科学生命在延续。”他对人才的期望感人至深。

急性重症胰腺炎曾是困扰国内医学界多年的一道难题,病情凶险,死亡率高达60%,许多医学专家都在苦苦探寻该病的治疗方法。李维勤被黎介寿送出国深造,学成后又在黎介寿的支持下取得重症胰腺炎治疗重大突破。现在,李维勤所在的病区每年收治200多例患者,始终把死亡率控制在4%以下,跻身世界领先行列。世界各地的患者纷纷慕名而来,通过国际“SOS”救援包机送往南京总医院。

博士李幼生是个极具发展潜力的肠道疾病年轻专家,国外一些研究机构想请他到国外搞异体小肠移植。面对出国深造的机会,李幼生一度动心了。黎介寿帮他客观分析了肠道疾病研究中西方的差别,告诉他立足国内将来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果然,李幼生后来在“肠移植供体取肠保存”上取得突破,作为黎介寿的得力助手,还协助导师实现了亚洲小肠移植“零”的突破。

为给人才提供充足的养分,黎介寿把普外研究所学科细化为肠外瘘、肠移植等12个治疗组,按每个学生特点设计发展方向,让他们在不同专业领域各显所能。

从4张床位到拥有250张床位,从一个人到一个团队。如今,“黎氏人才方阵”已经崛起,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医学界一支不可小视的劲旅。(曹红艳)

(责编:杨丽娜、常雪梅)


相关专题
· 人物事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