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余建斌
2013年07月22日08:32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服务全球超30亿人口
技术积累来源于对客户需求的关注和挖掘
“力出一孔,以客户为中心,明确我们发展的动力始终来自于外部客户。”华为轮值CEO郭平说,华为产品已服务全球超过30亿人口,拥有15万员工的华为是一个客户喜欢与之做生意的公司。
华为的技术积累来源于对客户需求的关注和挖掘。
华为创立之初,就在自己家门口碰到了全球最激烈的竞争。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新兴市场,世界巨头云集,华为不得不在市场夹缝中求生存。上世纪80—90年代,中国通信设备市场被进口高价市场垄断。不过,巨大的市场空间、混杂的竞争局面,也为中国本土通信设备商崛起创造了条件。
尽管早期华为的产品还不是很完善,但只要一出现故障,华为的工程师就会尽快赶到现场进行处理。华为甚至还为客户提供过称之为“守局”的服务——设备安装开通后,工程师还在现场守护,以防有问题时及时排除,短则几天,最长达几个月,等设备稳定后才撤走。
在客户需求牵引下,华为一步步进行技术积累。农村地区电压不稳,华为在设计电源时就留了较大的电压冗余值,使得设备在电压波动时也能正常工作。客户机房避雷措施不完善,就特别加强了防雷击的性能。农村地区老鼠很多,经常会钻进机柜将电线咬断,华为就在设备外增加了防鼠网。这些客户特定需求,往往为那些大公司所不屑。而华为却十几年来坚持以客户为中心,并将此提升到了企业核心价值观的高度。
查钧认为,华为企业文化的精髓,是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长期坚持艰苦奋斗。“以客户为中心,发展的方向性就不会偏。长期坚持艰苦奋斗,时刻充满危机感,才有可能活下去!”
华为创业“元老”认为,相比西方对手,中国巨大的本土市场给予华为产品大规模应用的机会,使得华为产品和技术的成熟周期要远远短于对手,从而在短短20多年,从技术的跟随者转变为技术的领先者。
华为是通信市场的后进入者,早期技术实力薄弱,与西方厂商的差距巨大。为了活下去,华为的研发团队绞尽脑汁思考如何“苦干加巧干”。查钧讲了一个小故事:在路由器芯片的测试环节,华为积极研发自动化工具,“业界开发芯片一般第一版会测试出问题,然后再改一版,另外需要6个月。我们有先进的仿真环境,以及模拟测试环境,在芯片出来之前就进行充分的仿真测试,因此避免了改版,大大提升了效率,这背后是华为多年研发平台能力的积累。”
生存在高度竞争的行业中,危机感让华为多年来一直“把西方公司喝咖啡的时间用到工作上”。正是依靠这些,思科等公司做一个产品需要3—5年,华为可以只用18个月。
核心路由器整体追赶的过程其实很艰苦。华为今年发布的核心路由器有望从容量、性能、功耗上全面超过思科,但实际上,华为从1998年开始布局到2005年做了整整7年才把第一代芯片做出来,芯片里面凝聚着华为对整个IP网络的理解、定义、算法。但有自己的芯片,路由器才有竞争力。也正因为是自己开发的,华为也就从来不怕竞争对手利用法律手段一行行的查程序开发代码。
如此一番煞费苦心的创新、如此细致的服务,华为设计的东西太贴心了,运营商就拍板,那就买吧。
“有了两把创新的刷子,华为的产品特别能适应客户的定制化需求,内在的性能又优越。只要不是太固执、太保守的客户,真的很欢迎我们。”华为海思总裁何庭波说。
上一页 | 下一页 |
相关专题 |
· 热点·视点·观点 |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