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党报早读>>热点·视点·观点

跟着发小到广东打工,意识到城市的霓虹灯离自己太远,于是选择返乡种田;机械耕作、品牌运营,他是有别于父辈的“新农民”;资金难题、市场瓶颈,他的梦想和挫折都值得关注。请看——

青春派·80后的创业人生①:一个新农民的“有机农场梦”

记者  王明浩  谢振华

2013年07月17日08:26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石传孔(左)和合作社社员一起巡田。
  谢振华摄


80后是青年创业的主力军。从本期开始,《新青年》版推出“80后的创业人生”系列报道,讲述80后青年的创业故事,展示他们创业中的苦辣酸甜,为广大青年创业击掌助阵,同时提供借鉴和参考,敬请关注。 编者按:创业是许多年轻人的梦想,也是青年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青年“要勇于创业、敢闯敢干,努力在改革开放中闯新路、创新业,不断开辟事业发展新天地”。

7月9日下午,广西梧州市藤县濛江镇那塘村大塘尾。

日头正烈,碧空如洗。四五百亩成片的稻田,藏在群山间,等待收获。微风拂过,泛起层层金黄稻浪,稻香扑鼻而来,沁人心脾。

“你看,这一簇害了病,全瘪了,可惜!”石传孔无心观赏眼前景致,顶着烈日走上田埂,和合作社几位社员一道,查看起水稻长势。

大塘尾,是石传孔“有机农场梦”的起点。一到此,他的眼里就只有水稻。

“脚踏实地,在农村也能干出名堂来” 

“上半年雨水足、虫害少,早稻应该有个好收成。”每到一块田,石传孔都用竹竿拨开稻秆,蹲下,撩起沉甸甸的稻穗,细细看。几位“叔伯级”社员,也围拢过来,一起分析。

记者跟着他们“巡田”,几分钟便汗湿了衣裳。一脚深一脚浅,一边走一边聊,石传孔的创业经历渐渐清晰。

1988年,石传孔出生在藤县濛江镇大德村,父辈是农民。“闻着泥巴味长大。从懂事起,就开始帮着爸妈干农活。”

2008年,石传孔从钦州农业学校毕业后,跟着堂哥和同村几个发小到广东佛山一家铝合金加工企业打工。“去广东,是为了多长长见识。”

管吃管住,每天上班12小时,每月到手工资只有1500多元。石传孔很快意识到:城市的霓虹灯离自己太远,简单、重复、没有技术含量的工作也不是自己想要的。“一边适应着打工生活,一边想着自己今后怎么发展。思前想后,还是发现自己做农业更合适。”

一有空,石传孔要么钻进所在企业旁的农贸市场,了解农产品行情;要么上网了解各类种养知识和农业资讯。

国际金融危机的浪潮呼啸而至,珠三角众多企业风雨飘摇,开始减薪裁员。很快,石传孔成了一名失业者。

短暂的伤心和迷茫后,石传孔必须选择:留下来,换个工厂打工,继续枯燥乏味的生活;回村去,搞农业,闯出一片新天地。

“堂哥和同村的发小都劝我留下来:回村没面子,待在家里守着几亩田搞不出啥名堂。我和他们说,我要回去搞有机农业,只要脚踏实地,在农村也能干出名堂来。”石传孔说,“当时,广东正闹‘毒大米’,食品安全备受关注。我就想,老家山清水秀没有污染,有大把的农田,自己又有技术,种植有机水稻,肯定有市场。”

石传孔打电话向在农业部门工作的堂叔石绍明征求意见,却被泼了盆冷水:想法很好,但全县、全市都还没有有机水稻种植的先例,投入也大,农业、重金属等检测标准严、要求高,你个毛头小子搞得起?搞农业既有自然风险,又有市场风险,你承受得起?

“我就和他辩:现在生活水平高了,对食品的要求也高了。纯天然、无污染、安全营养的有机食品,需求会越来越大。早进入,才有机会。”石传孔说。

反复交流后,叔侄达成共识:成立专业合作社,搞规模种植,打响有机品牌。 

下一页
(责编:杨丽娜、程宏毅)
相关专题
· 热点·视点·观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