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朱剑红
2013年07月17日07:08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推动转型升级,根本出路在深化改革
记者:人们对增速放缓有点担心,可能也是出于对中国经济增长新动力的渴望,各方寄予厚望的城镇化和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怎样才能迅速转化为中国经济的推动力?
王一鸣:我国经济运行中暴露出来的矛盾和问题,表明依靠投资和扩大产能驱动经济增长的动力已经趋于减弱,原有的经济发展模式越来越走不下去了,必须加快经济转型,培育经济发展新动力。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和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来的,核心就是要适应国际环境深刻调整和中国经济增长阶段性变化,推进经济转型升级,使中国经济转向有更高质量、更具活力、更富效率、更可持续的发展。
推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根本出路在深化改革。这就要求明确界定政府和市场的边界,进一步向市场放权,为企业松绑,用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市场活力的“加法”,取消不合理的政策和制度规定,清理束缚生产力发展的障碍,让市场发挥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通过释放改革红利,进一步解放生产力,使经济发展潜能进一步释放出来。
城镇化是扩大内需最大的潜力所在。挖掘新型城镇化的内需潜力,就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把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作为重要任务抓实抓好,通过对包括户籍、土地、财税在内的制度改革,以及加强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作用,发挥好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关键作用,释放城镇化的内需潜力,形成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经济转型升级,关键在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这就要求充分利用市场的倒逼机制,推进市场导向的科技创新,促进资金、人才、技术等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注重发挥企业家才能,加快产品创新、品牌创新、产业组织创新、商业模式创新,提升产业整体素质和企业竞争力。通过改革构建创新生态,建立有利于创新潜能充分释放的体制环境,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培育创新驱动发展的强大动力。
培育新的发展动力是一项长期任务,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但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向这个方向迈进,把打造升级版转化为具体的行动方案和政策举措。
托市调控政策,不利于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记者:每当经济增长速度放缓,总有人希望政府能出台救市或托市的调控政策,您认为政府现在应该出手吗?请您分析宏观政策的走向。
王一鸣:我国经济发展环境和条件已经发生很大变化,再像过去那样出台救市或托市的调控政策,不仅难以完全奏效,而且还会延缓调结构、转方式的进程,不利于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面对当前形势,要把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结合起来。一方面,要保持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针对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采取一些既稳增长又调结构、既利当前又利长远的政策措施,避免经济增长出现大的起落。发挥积极的财政政策对扩大内需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作用,保持对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的支持力度,继续推进结构性减税,加大对企业设备更新、研发等活动的支持力度,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增强稳健的货币政策对促进经济增长、稳定物价和防范金融风险的有效作用,把握好货币政策调控的重点、力度和节奏,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和创新组合,保持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合理增长,着力优化金融资源配置结构,加大对实体经济、“三农”领域、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
另一方面,要采取更有力的措施,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加快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采取更有力的措施,放松管制,放宽准入,通过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增强市场功能,强化市场竞争,更好地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创造财富的积极性,提高市场效率和弹性,在市场竞争中创造新的需求,培育经济发展新的动力。
中国仍是全球经济重要引擎,份额还将提升
记者:每当中国经济速度放缓,国际上就会出现唱衰中国的声音,您怎样观察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
王一鸣:从目前形势看,美国经济弱势复苏,欧元区经济持续低迷,日本经济内生动力不强,新兴市场经济体增速明显放缓,全球经济依然呈现复苏乏力的态势。7月初,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将今明两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调整为3.1%和3.8%,分别较4月份预测调低0.2个百分点。加之近期市场对美国量化宽松政策退出预期强化,欧元区债务危机出现局部反复,加大了全球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
如同其他新兴市场经济体一样,我国经济增速也出现放缓态势,但放缓幅度也明显低于其他新兴市场大国。比如,印度今年一季度经济同比增长4.8%,为10年来最低,俄罗斯今年一季度经济同比增长1.6%,为2009年以来最低。与全球主要经济体相比,中国经济增速仍是最高的。中国仍然是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占全球经济的份额还将提升。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经济面临的主要还是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问题,是可持续增长问题。
《 人民日报 》( 2013年07月17日 02 版)
上一页 |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