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党报早读>>热点·视点·观点

生产性保护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深聚焦:“中国式保护”进行时

记者  刘  阳

2013年07月04日08:28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哈氏风筝:

放飞蓝天的文化记忆

如果说放风筝是一门学问,做风筝则是一门艺术。

清末孙殿起在《琉璃厂小志》里写道:“哈记风筝在琉璃厂中间路北仁威观。按:近数十年,以哈记制售风筝为最著。”

孙殿起笔下的“哈记风筝”已经走过了170余年的光阴,是中国最早有历史记载的风筝。2006年,“哈记风筝”被列入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正式命名为“哈氏风筝”。

哈亦琦是哈氏风筝的第四代传人。谈起家族制作风筝的历史,他滔滔不绝:“我们家从我曾祖父那辈儿就开始制作风筝,一直到我祖父和我父亲这辈儿,制作和销售风筝都是全家的生活来源。到我这辈儿,做风筝就不再完全是为了生存,更多的是传承和发展这门艺术。”

风筝,风筝,飞不起来便不成其为风筝。哈氏风筝在京城的好名声,自然首先胜在好的放飞性能。“不同的风筝适应不同的风力,这里边儿有空气动力学的学问。所有的风筝里,只有哈氏风筝是按照适风性能给风筝分类的,不同的类型用不同的材料,这里头大有讲究。”

单单飞得好,也称不上什么绝活儿。好的风筝,造型色彩里承载着几代人审美趣味的沿革与嬗变。“风筝刚开始起源的时候是原生态的,很粗犷。后来慢慢的,民间和宫廷风格的分野在它的造型和色彩上体现出来,有人想要画龙,有人想要绘凤,有人就要讨个吉祥的好彩头……所以说风筝是一门艺术,里边儿绘尽了人生百态。”

哈亦琦在风筝世家里长大,但青年时期的他却并没有因此沿袭家业,相反,1971年,17岁的哈亦琦选择将西方油画作为自己的专业,而且一学就是8年。

直到学习油画的第六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哈亦琦随手做了两只风筝工艺品送给朋友,这也激发了他对做风筝的兴趣。由此,他开始正式向父亲学习这门家族手艺。

“从这开始,我对风筝的热情真正是一发不可收拾!我打小就看着父亲做风筝,他削竹子的方法、糊绢纸的动作,早就印在我脑子里了。这是个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过程,所以当他把几十年甚至上百年间几辈人积攒的经验在一瞬间都告诉我时,我马上就领会了其中的机巧。什么是传承?这就是传承!”哈亦琦说。

西方绘画的基础和日益开放的社会环境,为哈亦琦开拓视野进而推动哈氏风筝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基础。上世纪80年代初,他设计制作了大量新型风筝作品。这些作品力图追求风筝的外形和骨架结构的变化,打破了传统哈氏风筝固有的骨架造型,绘画也多采用西方风筝色块填涂的手法。

“父亲第一次看见我做的这些新型风筝,气得3天没跟我说话。他认为我做的不是家族传统的东西,怕我走歪了,其实我是想体会一下风筝结构的变化会在起飞时给它带来什么影响。也正是那段时间试验积累的经验,让我在反过头来寻找传统哈氏风筝与现代艺术的结合时,容易了很多。”哈亦琦说。

1994年,已经在北京风筝艺术公司工作15年的哈亦琦“下海”创办了自己的企业。在自己的公司里,他一边带徒弟传手艺,一边研发新的风筝产品。在他的产品系列里,既有传统的用于飞行的风筝,也有嵌在镜框里的风筝工艺品。这些产品不仅在国内外市场上受到欢迎,而且在许多工艺品大赛中获得重要奖项,有的甚至被一些国家元首和世界著名博物馆收藏。

最近几年,哈亦琦一边继续致力于研发更多的风筝衍生品,一边静下心来绘制哈氏风筝画谱。“开发衍生品,是为了让中国的传统文化元素走进更多普通人的生活;绘制画谱,则是为这门艺术的传承留下更多的资料和记忆。这是哈氏风筝留给后人的符号,我希望很多年后它仍然能被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 

《 人民日报 》( 2013年07月04日 17 版)

上一页
(责编:杨丽娜、常雪梅)
相关专题
· 热点·视点·观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