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张晓光与杨利伟一样,成为中国首批14名航天员之一。从“神五”到“神九”,张晓光一直无缘太空。为了航天梦,他足足等了15年。
张晓光航天梦想的起源,就来自一个偏僻的小山沟。如今他出生时的房屋早已不复存在。时光倒流几十年,村里人谁也不会想到,这个生活条件艰苦的农家孩子有一天会乘坐神舟十号飞船飞向太空,代表13亿中国人完成嫦娥奔月般的航天梦。
早晚有一天要走出小山沟
锦州市白厂门镇钦差沟只有83户人家,280口人。三面群山环绕,只有一条通往外界的小道。这个小山沟就是张晓光的出生地。
张晓光生于1966年,上面还有一个哥哥和两个姐姐,他是“老疙瘩”。父亲张学是镇里的会计,一个月工资只有45元,却要养活一家6口人。用张晓光哥哥张晓春的话说,中午饭菜里如果有大酱就是好生活了。这样的条件要想让4个孩子都能考上大学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
张学发现,小儿子张晓光不仅有学习天分,还有文艺天赋。那时村里有文艺队,张晓光的姐夫刘凤全每回到各村演出都把他带着,兴致一来,他就会上台翻几个跟头再唱几首歌给大家助兴。
小时候的张晓光活泼又听话,从不惹事儿,张学对他也特别钟爱。如今,张晓光的父亲回忆起儿子的童年趣事,其中一件印象颇深。张晓光大一点的时候家里分了几亩地,放假时他常常到地里帮父母干活儿。一天,他干了一会儿活突然把锄头一扔,躺在地上一个劲儿地嚷嚷:“爸,我可不铲地啊,早晚有一天我要走出去。 ”山沟闭塞,祖祖辈辈种地安稳过日子是天经地义的事儿,还能怎样呢?然而,张学却不这么想。他平静地对儿子说:“起来吧,不让你铲地了,咱家生活再困难,也要供你念书! ”
张学把改变命运的期望寄托在张晓光身上。张晓光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学习成绩相当好。据他的同学徐彦军回忆,张晓光是班级的学习委员,他家距离学校有5公里的路程,上高中后很多同学都有了自行车,但他家穷买不起,就坚持每天走着上下学。可能正因为如此,张晓光锻炼出了好身板儿。
张晓光渴望寻求出路、渴望求改变的迹象在他上学时就可窥一斑。他特别爱看书,总是捧着书如饥似渴地读。有一次他和徐彦军一起出去劳动,干了一会儿张晓光就对他说:“我不能种一辈子地,该看看书了。 ”然后就捧着本书在田间津津有味地读了起来。
张学认为张晓光的性格最像自己,不服输、有钻劲儿。那时他想,如果儿子能考上大学,走出山沟有一份安稳的工作,他也就知足了。他非常了解儿子的个性,能吃苦、待人真诚,还特别仁义,而这些优秀品质容易让他比普通人赢得更多的发展机会。因此,父亲不止一次叮嘱他:“晓光,你以后有出息了,可别忘了咱乡亲。 ”
差点亲手关上机遇的大门
有一天,命运之神突然降临到张晓光所在的高中——要在学校选拔飞行员。机会对于每个人都是均等的,但究竟谁做好了准备,抓住机遇,得到命运的垂青?
1985年3月中旬的一天,黑山三高中学校教导处通知,第二天早上4点,全校高三男生统一乘大客到锦州航校参加飞行员体检。但不巧的是,张晓光那天早晨起来晚了,错过了开往锦州的这班车。张晓光想乘火车去,可到了火车站,思来想去又没了信心,他觉得自己这么小的个子,去了也是给别人当分母,就把火车票退了。张晓光出火车站时迎面正巧碰到了同学刘英福。原来刘英福跟他一样也去晚了,打算乘火车去锦州。刘英福给张晓光打气儿说:“咱农村孩子有这样的机会不容易,哪怕有一线希望咱都应该试一把。 ”在刘英福的劝说下,张晓光重新买了一张火车票。
这次失而复得的机遇彻底改变了张晓光的命运。两人是第一次去锦州市区,因为当时兜里也没多少钱,他们下车后按交警的指引一直走到了航校。 3天时间,张晓光通过了全部体检和笔试,在几百名学生中脱颖而出。最终,张晓光成为一名战斗机飞行员。那时的他不会想到,中国伟大的航天梦想在未来会由他跟战友一起来实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