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光始终忘不了在人生转折点遇到的贵人刘英福。如果没有刘英福的坚持,恐怕他的人生也会改写。 “晓光,这下就看你的了,你将来当了飞行员可别忘了我。 ”28年过去了,刘英福仍对当年的这句话记忆深刻。 2003年,刘英福和张晓光又见了面。后来张晓光送了刘英福一本书,书中有一章叫《我的航天引路人》,就是专门写给刘英福的。
稍纵即逝的机遇来之不易,这在张晓光的心中打下了深刻烙印且影响深远。熟悉他的人猜测,积极争取、坚韧不拔、愈挫愈坚的刚毅性格也许跟那次抓住机遇带来的内心震撼密切相关。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品质,才让他在诸多选拔者中脱颖而出,最终成为神舟十号的航天员。
考上军校的那天,全家在一起吃饭,张学从柜子里拿出一支英雄钢笔,这支笔是组织上奖励他的,不仅价值不菲更是荣誉的象征。张学曾对家人说过,谁考上大学这支笔就是谁的。那天,他郑重地把这支英雄钢笔交给了张晓光:“这支笔归你了,希望你用它书写你自己的人生。 ”今天的张晓光用实际行动证明,他不但用这支笔继续书写自己的人生,也记录下了中国航天的壮阔历程。
张晓光走出小山沟成为战斗机飞行员,继而担任空军飞行中队的指挥官,积累了1000多个小时的飞行经验。他的航天梦,从没有到模糊,再到越来越清晰,一步步地努力,如今终于成为现实。
光鲜亮丽背后是巨大付出
提起航天员,我们看到的只是光鲜一面,但并不知道这光鲜的背后有着怎样的付出。1997年,张晓光的母亲突然病危,他得知消息后痛断肝肠,立刻请假回家。当看到妈妈的遗体时,他敬了个军礼就昏了过去……
张晓光是个大孝子,没能见上母亲最后一面成为他永远的遗憾。他为训练付出的太多,难以与家人团聚。也正因为如此,他特别注重亲情,爱自己的家人。他经常给父亲买好衣服,父亲觉得他买的衣服贵,可他说:“唉,你不是我爸嘛!应该的。 ”前些年,张晓光在黑山城里给父亲买了楼房,并定期把父亲接到北京检查身体;得知哥哥有病,张晓光花钱给哥哥治病;这些年来,3个外甥和外甥女上大学的学费和生活费都由他一并承担。
然而,外人并不了解张晓光在工作中的艰辛和付出。作为中国第一批航天员,从“神五”到“神九”,张晓光一次次给战友壮行和送上祝福。同是航天员,个中滋味只有他自己能够体会。还记得在杨利伟上太空之前,他们在问天阁散步,张晓光说:“利伟哥,你要上太空了,我们都支持你。 ”云淡风轻的话语间,张晓光的心里却是五味杂陈。张晓光说:“我也想去看看美丽的地球是什么样的,我也想去看看神奇的太空星星是不是闪烁的。所以不管用多少年的努力,我必须不抛弃、不放弃,追求我的梦想。 ”为此,他把一切梦想都化做了努力和行动。
张晓光上一次回老家还是2009年春节。由于工作的特殊性,他经常叮嘱父亲:“我工作的时候不能打电话。 ”张学也不知道儿子在北京具体的工作情况,但他真想儿子。提起这些,老人的眼里泛起了泪花:“有时候我看不到儿子,想着想着就掉眼泪了。儿子出息了,当上航天员光荣,可他毕竟不在我身边啊! ”有时回忆起来老人又乐了,“晓光当航天员,40多岁的人自己都有儿子了,有时候还跟我撒娇呢。 ”
浓浓的亲情也给了张晓光莫大的鼓励,一次次参加选拔,一次次抱憾落选,为战友祝福、壮行,把自己关进办公室默默独坐,无数次艰难克服低压缺氧耐力……数不清的失败挫折足以超出一个人的承受能力极限,但这些都被张晓光战胜了。
从14世纪末明朝那个想要飞往月亮的官吏万户,到今天神舟十号上天,中国人的航天梦已经走过了几百年。神舟十号的成功升空标志着中国载人飞船天地往返运输系统已经建成,未来中国航天将进入空间站时代。这一历史性时刻,正是无数个张晓光们不抛弃、不放弃,通过努力拼搏而亲手创造的。
升空前,面对诸多记者的采访,张晓光感慨地说:“回顾十几年追梦历程,挑战和机遇并存,有过收获和喜悦,也有过困难和挫折。这个伟大的时代给我们实现梦想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但是能获得成功的,从来都是那些永不放弃的人。只有始终保持淡定的心态,持之以恒、脚踏实地,才能实现心中梦想。 ”
农村孩子张晓光怀揣梦想,走出穷山沟成为航天员,一步步化梦想为现实,激励着中国的年青一代。有人说,“先天条件+努力+机遇=成功”。张晓光用自身的例子证明了这一等式,也激励着千千万万的中国人不抛弃、不放弃,为实现美丽中国和中国梦而努力奋斗。(孟嘉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