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党报早读>>热点·视点·观点

一条商业街就有数家书店,一年间三联等书店的光顾人次达3500多万

香港书店,活得滋润

记者  尹世昌

2013年07月01日08:18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寸土寸金之地的商务印书馆铜锣湾图书中心。 记者 尹世昌摄

一面是网络书店的攻城略地,一面是电子书的外围包抄,传统书店在夹击中前景堪忧,甚至被扣上“夕阳产业”的帽子。

但香港似乎是例外。本地的三联书店、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越开越多,不但未陷入“日渐萎缩”的困局,反而因其“业态创新”而觅得新风景。此外,台湾诚品、新加坡叶壹堂等“舶来”书店陆续抢滩,小型独立的“二楼书店”见缝插针,一家家书店,令寸土寸金的香港到处充盈着文化的绿洲。

相较于内地实体书店的“水深火热”,香港书店何以活得这般滋润?

——编  者  

生存的秘诀

书店仍是市民购书第一选择,微利行业靠销售量维持经营

6月27日晚6时,商务印书馆尖沙咀图书中心的收款台前已排起长队,一场中英文图书展销正在进行中。这家设于香港商业中心尖沙咀美丽华商场的书店,与名牌店比邻而居,租金不菲。 

商务印书馆是联合出版集团下属的三家书店之一。作为香港最大的综合性出版企业,联合出版集团旗下书店是香港目前最大的书店零售网络,其47家门市书店星罗棋布。从维多利亚湾两岸,到较偏远的元朗、荃湾,均有数家书店坐落其中。有的繁华商业区,一条街上就有数家书店。尤其在铜锣湾、中环等商业中心区,因为租金高昂,小吃店、杂货店纷纷让位于金店、钟表行等高利润行业,书店能在此立足生存可谓“奇迹”。 

按照业内人士的分析,图书销售本身是微利行业,无论如何经营,只有获得相当的销售量,才能维持一间书店的经营成本。为了吸引更多顾客,书店陈列的图书品种最为关键。据悉,三联、中华、商务零售店各自的销售品种达20多万种,也分别树立了独特的品牌风格。联合出版集团的统计显示,去年全年,访问三联、中华、商务零售店的顾客人次达3500多万,约为香港人口的5倍。

同时,联合出版集团多年前已引入先进的资源管理系统,并同步整合发行及代理资源,搭建大物流运营系统提高效率并控制成本。

目前,纸质图书依旧在香港文化生活中占据重要位置,书店仍是市民购书的第一选择。去年香港书展期间,尼尔森进行的调查显示,受访者在过去一年购买印刷书籍的金额平均为1654港元;最喜爱的购书地点依次为书店(94%)、书展(67%)、书报摊(26%)、网店(19%)等;98%的受访者过去一个月曾阅读印刷书籍,其中75%的阅读时间超过10小时。

有业内人士曾感慨,在当今“商业挂帅”的香港经营书业,犹如逆水行舟,商务印书馆等书店坚持以图书经营推动文化教育,不断扩大服务范围,实属可敬。

下一页
(责编:吴斌、常雪梅)
相关专题
· 热点·视点·观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