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党报早读>>热点·视点·观点

大数据:价值何在

2013年06月18日08:45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如果没有高性能的分析工具,大数据的价值就得不到释放

陈建利:只有当我们能够提出正确的问题,数据才是有用的。所以,更多的相关数据将会帮助我们,但也可以肯定的是,如果对数据没有良好的分析、处理,那么大数据也没有帮助。

吴辅世:如果没有高性能的分析工具,大数据的价值就得不到释放。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处理,大数据的堆积和极速变化带来的后果将是我们无法掌控的, 它可能会为人类的生存、生活埋下隐患。不过,我相信2013 年是大数据蓬勃发展的一年,2013 年也应该是大数据真正进入大分析的一年。

除了大分析的新技术,企业还需要新人才。大数据时代对分析人才例如数据科学家的需求将激增,尽早开始人才储备也是企业稳步发展的优势之一。

肯尼思·丘基尔:大数据建立在统计学基础上。在大数据时代,统计分析更加重要,但它与统计方法又有许多不同。

在传统统计学中,我们所做的是试图通过最小量的样本观测来发现规律。由于数据的采集、储存和分析的成本高,因此人们只能采用抽样的方法。而在大数据时代,我们收集所有的数据,至少是与我们所研究的现象相关的所有可获得的数据,这是传统抽样方法做不到的。

另一个不同是, 在统计学中我们进行分析时,考虑的是与研究对象具有内在关系的因素。例如,分析一个借款者的信用状况,我们可能考虑若干个指标,据此判断他是否会按时还款。

大数据时代, 我们需要把一些具有非内在关系的信息考虑进来,比如借款人的头发颜色、其所使用的网络浏览器、打字时是全部用大写还是小写字母或者按照正常的拼写格式。美国一家金融分析机构就用到这方面的信息来预测顾客是否会按时还款。也就是说, 我们用到了外在的信息,但这些是具有相关性的信息。

在充分认识到大数据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应该认识到大数据带来的可能性风险

肯尼思·丘基尔:大数据时代令隐私保护问题更加突出。大数据的价值在于存储后的再使用。不过,关键的一个问题是,收集、保存一切信息,与隐私保护政策是有冲突的。保存一切信息是必要的,但是在这么做之前,我们有必要问自己一个问题,即现行的隐私保护政策是不是妨碍了我们正在迈入的大数据世界。社会有必要就此进行大辩论,以便为大数据时代的隐私保护划定新的边界。

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大数据时代必然会导致人们更多的个人信息被搜集和捕捉,这势必会使很多人感到不舒服甚至不安。但是,对数据感觉到恐慌或者害怕只是一种“小数据时代”应有的情绪。在大数据时代,每个人身上能够被获取的数据点不再是百十个而是高达百万甚至上亿个,谁都根本不可能把某一个人身上的所有数据点全部掌握。所以在保护个人隐私的时候我们可能需要换一种思考方式。比如,我们的关注重点不应该是要不要提供出这些数据,而是如何使用这些数据。

实际上,大数据时代带来的挑战是如何利用大数据分析预测未来,而不是审视过去。比如,一些机构可能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做出预期评估,来拒绝一个人申请的抵押贷款,或者否决病患继续进行治疗的必要。在大数据分析的基础上,人们的个人意志和被公平对待的要求很可能被否定,这才是应该担心的地方。

对大数据进行集中管理会使其变得更容易查找,而且便于混合提取不同类别的数据。但是集中管理可能会造成严重的问题:一是可能沦为恐怖分子的袭击目标,二是会赋予管理机构过于集中的信息掌控权。

在我看来,在互联网全球化的时代,我们完全可以从不同的数据库中采集信息而不是一定要把它们集中在一起。

事实上,目前的世界大数据储存已经呈分散化的趋势,数据市场将会允许不同地域和不同条件下数据的储存,人们完全可以从各地的大数据库中提取不同的数据再进行协同整合。

吴辅世:任何事情都有其两面性。在充分认识大数据带来的机遇和利益的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大数据带来的可能性风险。大数据的数据量巨大、非结构性强、来源庞杂,当它超出我们控制范围时,不可预测的问题就将发生,这就对海量数据的分析及应用要求日益增强,对未来的预测能力和优化性前瞻洞察需求更高。

安晖:对大数据应用必须保持清醒认识,既不能迷信其分析结果,也不能因为其不完全准确而否定其重要作用。

一方面,由于各种原因,所分析处理的数据对象中不可避免地会包括各种错误数据、无用数据,加之作为大数据技术核心的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技术尚未完全成熟,所以对计算机完成的大数据分析处理的结果,无法要求其完全准确。例如,谷歌通过分析亿万用户搜索内容能够比专业机构更快地预测流感暴发,但由于微博上无用信息的干扰,这种预测也曾多次出现不准确的情况。

另一方面,必须清楚定位的是,大数据作用与价值的重点在于能够引导和启发大数据应用者的创新思维,辅助决策。简单而言,若是处理一个问题,通常人能够想到一种方法,而大数据能够提供十种参考方法,哪怕其中只有三种可行,也将解决问题的思路拓展了三倍。

所以,客观认识和发挥大数据的作用,不夸大、不缩小,是准确认知和应用大数据的前提。

(本报驻比利时记者张杰、驻泰国记者王慧、驻美国记者吴成良采访整理)

《 人民日报 》( 2013年06月18日 23 版)

上一页
(责编:常雪梅、程宏毅)
相关专题
· 热点·视点·观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