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党报早读>>热点·视点·观点

从校训看中国大学的价值追求

——关于“211工程”高校校训的分析与思考 
调查人:王洪波(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2013年06月04日09:17   来源:光明日报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对策与建议

⒈与时俱进,丰富校训的时代特色和个性特征

研究发现,中国大学校训中存在的“风格雷同”“泥古崇古”等问题。新时代的大学校训及其体现的大学精神至少应该遵从以下要义:一是坚持继承传统与吸收创新相结合。国家建设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为代表的一批“211工程”高校正着力建设世界一流大学,面对新情况、新要求,传统的大学文化应与时俱进,在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中开掘新的宝藏,在当代大学精神建设中秉承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使大学精神建设与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目标相统一。在教书育人、学术科研、社会服务等方面推陈出新,培育有利于社会活力竞相迸发、社会财富源泉涌流的创新型人才与知识成果。二是坚持集体发展与个性进步相结合。注重“厚学明德”“律己爱群”的集体发展是中国大学教育的特点之一。新时代的大学精神应该将集体发展与个性进步完美融合,既强调对于集体、国家的责任,又注重形式、内容上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保持中国大学精神的价值所在,也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发展道路。

⒉完善大学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课程体系

通过校训教育,传承大学精神,是高校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要加强校史、校情教育,让师生对大学精神的内涵有清晰认识,增强对大学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与亲切感。在思想政治课程体系中增设专门课程,从“学”“德”“行”层面阐述大学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辩证关系,从历史、区域、专业等维度剖析大学精神多元共存的内在原因,结合本校实际组织对大学精神与当代青年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讨论与探究,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实践;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类课程与其他专业类、通识类课程的联系,让师生在知识积累过程中同时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要增强理论研究,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智力支持。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完善、阐释离不开大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创新发展离不开大学,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编纂书籍教材也离不开大学,这是以大学为代表的文化教育战线的重要工作,理应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贡献更多的理论成果。

⒊在实践中构建和谐校园文化,为大学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孕育、传播的土壤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引大学精神走向实践,在实践中教书育人、学术科研、服务社会,让全体人民共享大学建设成果。在课业传习方面,加强师德学风建设,教师授业解惑更要传道,学生专业实践恪守伦理规范,从学术学识出发,逐步实现“明明德,止于至善”。在校园精神文明建设方面,进一步推进校园文化建设,以第二课堂为依托,通过支教、扶贫、志愿服务、社团活动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校园活动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建设主体而言,充分调动教师与学生双方的积极性,开掘学生党员、学生骨干与特殊学生群体的潜力,促使高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内涵转化为广大青年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责编:常雪梅、程宏毅)


相关专题
· 热点·视点·观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