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的“公务员热”,滋生出一系列“怪现象”:“天价”公务员考试培训费、数千人竞争一个岗位……不少专家认为,公务员制度在人才选拔、推动社会进步发展方面,起到了巨大作用,但随着时间的发展其负作用也开始凸显。“公考”持续升温所反映的社会心态——— 对公权力的向往,以及用人机制——— 公务员身份终身制,具有显而易见的负面性:使管理部门用人机制僵化,令社会发展缺乏创造力。
近期,江苏、广西、福建等地陆续推行聘任制公务员引发广泛关注,2013年,我省的青岛市也将稳步推进聘任制公务员试点。受访专家认为,公务员聘任制是一种值得探索的方向。“高烧”不退
“公考”人数不断刷新
2013年被称为“最难就业年”。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在接受采访时说,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是造成“公务员热”的原因之一。除此之外,还有两个重要原因是:社会风气、环境造成的“官本位”意识严重,很多人认为考上公务员之后,带来的附加值高;考上公务员等于端上了“铁饭碗”,福利待遇、工作环境、发展前景都不错,能够获得比较稳定的社会保障。
2011年国家公务员招录全国共有141万名考生报名,共同角逐约1.6万个岗位。平均考录比为87.5:1;2012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审核通过人数为123万人,总体竞争比例为68.7:1,竞争最激烈的岗位比例是近4000:1;2013年国家公务员共有138.3万人通过资格审查,竞争最为激烈的岗位比例为9411:1。
事实上,近年来公务员考试报考人数呈现爆炸式增长。统计显示,2005年、2006年、2007年三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考试,报考人数和平均竞争比例分别为31万人和37.3∶1,50万人和48.6∶1,74.2万人和50∶1;据人保部全国公务员考试数据显示,2008年有64万人通过审核参加考试,考录比约为46∶1;2009年报考人数飙升至百万人,考录比例为73∶1。而在许多省、市举行的公务员招考中,也出现了与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考试不相上下的火爆局面。
“产业”链条
各类培训班费用惊人
深度班、精品班、专项班、冲刺班、“封闭培训”班、全程协议班……不同等级的培训班,费用从几百元到上万元不等。5月30日,记者在网络搜索引擎内输入“公务员考试培训”,相关内容达到了数百万个,保过班的保过承诺已不足为奇。
公务员考试热潮催生了“公考培训市场”,这是市场经济的自然规律。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不少人在明知即使付出高额培训成本,结果可能还是考不上的情况下,还是扎堆去报名参考。
针对目前山东省公务员面临面试的局面,济南一家培训机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近几年选择培训班的考生越来越多,大四毕业生和毕业不超过四年的在职人员是参加考试的主力,他们看重的是培训班的通过率和猜题率,虽然几天培训可能就上千元,但他们都愿意赌一把。
负面效应 人才配置模式渐现失衡
北京大学历史学学者崔克表示,现代公务员制度的出现和实行,结束了干部制度“统包统配”的用人方式,开启了“凡进必考”的人事录用时代。这种考试制度的公平性、透明性,避免了信息不对称所产生的腐败和交易成本。就此而言,它是所有其他录用方式中最经济的方式,也是选拔风险和代价最小的方式。从结果看,它能够为国家机关招募一批优秀人才,也是实现公民参与国家事务管理这一宪法权利的基本途径——— 让所有公民平等地获得担任公职的机会是现代政治文明的重要体现。
崔克同时表示,随着时间的推移,目前“公考热”已成为一种不可回避的社会现象,这无论对于政府和公务员自身的发展,还是社会的长期发展,都有不可忽视的负面作用。除了报考规模增长过快会导致政府管理费用的膨胀、交易费用的上升,政府财政支出规模的扩大外,良好人才配置模式也受到了挑战。
对此,山东大学社会学学者高洋也表示,优秀人才大多在社会的科教文卫工商金融等行业,而不是过度集中于政府机构做公务员——— 这是所有发达国家的普遍现象。人才按其能力大小可分为超级人才、中等人才、普通人才等等,每类人才有其各自的工作领域。作为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公务员,需要的是敬业精神与执行力,而非杰出的创造力;但是当“近万学子去竞争一个公务员名额”的现象出现时,必将造成社会资源和人才资源的浪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