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改革
把“铁饭碗”变为“瓷饭碗”
全国人大代表、东华大学经济发展与合作研究所所长严诚忠教授认为,“公考热”反映了当下收入分配乃至社会保障方面的深层次问题,也显示出目前政府管理部门在人才选拔上面临的制度瓶颈。
“大多数毕业生考公务员,是在寻求稳定的职业和福利待遇,而不是奉献社会。缺少竞争,人就会有惰性。”严诚忠认为,“铁饭碗”可能导致管理部门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办事效率低下。他建议,从试点到推广,引入公务员聘任制。“只有把‘铁饭碗’变成‘瓷饭碗’,才能增加他们对职业的敬畏感和责任感。”
严诚忠称,给“国考”降温,必须把大学生毕业的工作放在国家人才战略的大框架中加以考量,打破当前人才使用上的“体制内、体制外”的二元结构,更加注重人才使用、开发的配套政策,营造有利于年轻人创业的软环境。让年轻人体会到,只要能在奉献社会的过程中实现自身价值,不论做什么,都是光荣体面的职业。这将有助于提升全社会的发展活力。
推行公务员聘任制,如何配套选用、擢升和退出机制,是一个重要问题。严诚忠认为,必须对现有公务员选任机制进行改革:首先,要改变“一考定终身”的模式;其次,要改变评价机制僵化的问题。 (记者 王宝泓)
相关链接
公务员考试制度
从孔子的“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到孟子的“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短长”再到诸葛亮的“示其危,示其勇,示其利,观其志。”后到19世纪、20世纪形成的近代企业人事管理制和政府公务员制度……选官用人是国之大事,为了保证人才选拔,国家一方面大力发展教育,另一方面不断探索和完善选官制度。
清末统治者从清末新政就开始着手改革传统的官僚制度,如废除科举,对留学归国的学生与国内大、中学校的毕业生进行考试后授予官职。之后,北洋政府在不到10年的时间内就基本废除了中国封建职官管理制度,初步建立起了中国近代文官法律制度的雏形,并对南京国民政府的公务员制度产生了重大影响。
1928年6月,南京国民政府在形式上统一了全国。随着考试院的成立和一系列法规的颁布,公务员制度逐渐形成和完备。包括考选制度和栓叙制度两大部分,由考试院具体负责管理公务员的考试、任用和审查考核。
从1984年开始,我国对干部人事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与创新,并着手建立国家公务员制度。1986年下半年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以后,第一次使用了“国家公务员”概念,并建议实行国家公务员制度,1987年,建立国家公务员制度作为国家政治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被写进了党的十三大报告。1993年4月24日国务院第二次常务会议通过,李鹏总理于8月14日签署发布了《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该条例与1993年10月1日起施行。2006年1月1日起施行《公务员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