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三项机制。一是完善管理体制和政策扶持机制。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强化组织领导和责任分工,形成上下联动、左右协调、统筹发展的工作格局,健全完善联席会议等制度机制,重点在行业发展规划衔接、扶持政策制定、项目建设、招商引资、宣传推介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加强统筹,实现无缝对接、协调同步。制定和完善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产业政策和扶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地方法规体系,完善贷款贴息、以奖代补等配套优惠政策的实施细则和操作办法,用活用好文化体育产业发展基金和旅游发展基金,扶持打造具有创新竞争力的龙头企业,以大带小,以点带面,引领文化旅游产业向纵深发展。二是建立人才培养激励机制。积极探索建立功能齐全、主体多元的人才培养体系和激励机制,切实加强对文化旅游从业人员特别是对实用型专业技术人才、民间艺人的挖掘和培养,加大高层次人才的选拔引进力度,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引进文化创意人才、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企业精英,着力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文化旅游人才队伍,为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保障。三是建立推介营销机制。尽快推出文化旅游的品牌形象和标识,创新营销理念和手段,开展多层次、高水平、全方位的宣传营销活动。借助媒体宣传和市场推广,开展整体营销,打破地区、部门、企业界限,推进信息平台一体化建设,实现文化旅游产品营销的统一规划、捆绑营销。抓好重点营销,细分客源市场,根据不同游客需求和不同客源地特点,组合包装不同的旅游产品,开展有针对性的营销活动。要“走出去”促销,组织企业赴国内外主要客源地,举办旅游展会促销活动,重点辐射带动华北、西南市场,继续加大以东南亚为主,覆盖中国港澳台以及韩国、日本等的文化交流和宣传推介活动,拓展境外市场。要“请进来”合作,加强与周边省市特别是与长三角、珠三角等互补性城市的旅游合作,建立资源共享、市场共享、利益共享的联运营销机制,做足“差异化营销”、“错位营销”的文章,扩大西宁文化旅游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打造四个品牌。坚持统筹谋划、分类指导、整体推进的原则,着力抓好品牌创意、设计和开发,进一步构建西宁文化旅游品牌体系。一是打造景点品牌。结合生态旅游、体育健身旅游、自驾车旅游、民俗文化体验等新兴旅游产品的培育,进一步挖掘龙头旅游景点景区的潜力,推进“非遗”进景区工作,注入人文历史、民俗风情等更多的文化元素,坚持个性化体现,注重文化创意,打造一批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的精品景区景点,丰富文化旅游内涵。加强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服务功能,推进A级景区创建升级,提升景区景点的品位和档次。二是打造活动品牌。按照定位准确、主题突出、特色鲜明的要求,积极探索市场化运作模式,策划高端的文化旅游节会活动,进一步做大做强FIRST青年电影展、中国·西宁国际舞蹈节暨中国舞蹈“荷花奖”古典舞大赛、高原国际风筝节等品牌文化活动和品牌体育赛事,集中精力办好“夏游西宁”品牌系列活动,不断提升西宁文化旅游品质。突出打造排灯之乡、曲艺之乡、花儿之乡等民俗文化品牌,重点培育中华母亲节暨西王母祭拜大典、老爷山花儿艺术节、丹噶尔民俗文化旅游节、宗喀艺术节、鹞子沟冰雪节等区县文化活动品牌。三是打造演艺品牌。注重挖掘和开发西宁地域文化,大力发展演艺产业,依托《天域·天堂》等重点剧目的影响力和带动力,集中打造融高原文化、地域风情、民俗特色、民间歌舞于一体的精品演艺剧目,实现演艺剧目与旅游线路、旅游内容、旅游景点的紧密结合,推动文化团体和各类演艺活动以多种方式灵活参与景区文化经营,不断提高景区景点的文化内涵。四是打造旅游商品品牌。加大文化旅游商品的挖掘、研发力度,通过创新设计,精心策划包装,打造富有创意和文化内涵的旅游商品系列品牌,提升形象价值。加大旅游商品产业培育,强化宣传营销,不断增加旅游购物消费值。重点打造以农畜产品、冬虫夏草、枸杞、人参果等为主的高原土特产系列品牌;以羊绒制品、昆仑玉雕、藏毯等为主的高端旅游商品和纪念品系列品牌;以唐卡、堆绣、羊皮绣、金银铜器、河湟皮影等为主的民族手工艺品系列品牌。
(作者:西宁市委常委、宣传部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