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田国良在对103个副省部级以上高官腐败案例进行剖析中发现:一些腐败高官往往表现其“两面性”,他们人生历程和从政旅途,并不全是阴暗面。许多也曾有过阳光的青少年时代,也曾有过“昔日辉煌”,甚至表现出非凡“才干”。一些腐败高官曾经说了许多“反腐”的话,干了许多“廉洁”的事,甚至赢得“好评”。(据人民网)
这些干部本不是生来就会“为恶”,在他们起伏的人生中,有许多人在仕途的早期都具备奋发有为、任劳任怨、清正廉洁的良好素质。正因为他们的这些素质和能力能够较好地适应工作的需要,才创造出了不凡的工作业绩,最终为自己赢得了不错的声誉,受到组织上的信任。
当然,也有一部分干部比较善于“伪装”,既有“双面孔”,又能巧舌如簧,对上级领导和基层群众表面上看“一团和气”,其实只是整天“高调子”唱得很好,宣传出了一些所谓的政绩和名声,同样也造成了上下皆“好评”的假象。
从 103个腐败官员的经历来看,无论是真“好评”还是假“好评”,这些贪官们最终都“栽”在这些所谓的“成绩”上。他们错误地把组织和人民群众对他们“好评”当作了“功成名就”的证明,于是在这种错觉中,他们个人的欲望无限膨胀,逐渐迷失了自我,成了酒色财气的“俘虏”。
因此,我们在干部队伍建设中,在对“差评”不手软的同时,也要提高对“好评”干部的教育管理力度。应该从德才表现、工作内外、过往与现在、上评与下评等多方面对干部进行考察,确保干部处于组织“全方位”的关心和管理中,使一些滥竽充数、以次充好、假象蒙人的干部得到及时清理。对一贯表现良好的官员,也不能够掉以轻心,要时刻加强警醒教育、廉政教育,防范于未然,避免一些干部在功劳簿上失去了前进的方向,防止他们“白袍加点”,走上与人民群众对立的“坏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