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21日下午来到四川芦山看望慰问受灾群众,部署下一步抗震救灾工作。(2013年5月2日新华网)
记得老革命家董必武老人说过一句名言,公仆深爱人民,就会“视民之不安,如疾痛在乃身。”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也钟爱一句名言:“一个人爱的最高境界是爱别人,一个共产党员爱的最高境界是爱人民。”笔者感到,习近平总书记此次四川芦山之行,将这种“如疾痛在乃身”、这种“爱的最高境界”表现的淋漓尽致。
以报道为例。芦山县体育馆是县城最大的群众安置点。陈德琼一家8口住在一顶帐篷里,从吃饭、饮水、洗澡到补助、用电、卫生设施,习近平总书记问得很细。他对围过来的受灾群众说,地震发生后,我非常牵挂大家。今天屈指算来一个月了,我来看望大家。我们夺取了抗震救灾第一阶段胜利,下一步要科学规划、科学重建,重建要尽可能快。我们同舟共济,一起把安全、美丽、放心的美好家园重建起来。
笔者感到,这不是精彩的表白,不是官场的辞令,更不是一时的冲动,这里面凝聚着党的力量、人民的力量,这是共产党人“真情大爱”的自然流露。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受灾群众时,那温和的笑容,慈善的目光,关爱的态度,不仅给灾区群众送去了党中央的亲切关怀,更让他们真真切切地看到了总书记真诚、质朴的情怀,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增强抗灾自救的信心和勇气。
由此,也让笔者想起了清代画家郑板桥的诗句,“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这是郑板桥当知县时的感怀,关切之情中,透着的是沉甸甸的责任。这种责任源自于爱,没有爱就没有责任。而作为党的领导干部,最需要的就是这种感情,就是从心底里对人民群众满怀深情,视人民群众为亲人,对群众的安危冷暖时刻“牵挂”在心头。
也正因如此,笔者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四川芦山看望慰问受灾群众,既是对四川各族人民抗震救灾信心的有力凝聚,更是对广大党员干部的生动感召、无声号令。
亲民、爱民不一定非得体现在慷慨激昂、掷地有声的豪言壮语上,不一定非得是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壮举,只要心系于民,树立“卧听衙斋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的公仆意识,坚定“视民之不安,如疾痛在乃身”的责任意识,就会关心群众胜过关心自己,就能与群众同喜同乐同忧,倾爱民之心,尽爱民之智,行爱民之举,当人民群众最可信赖和依靠的主心骨、贴心人。
特别是地震无情,人类目前还没有足够的能力抵御其巨大的破坏力。但是,人间有情,在严重的自然灾害面前,人类完全能够尽自己的一切力量,把灾害的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重建安全、美丽、放心的美好家园。
如此说来,习近平总书记四川芦山之行犹如一面镜子,对照这面镜子,我们的党员干部就能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做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