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往常一样,不到7点,牛得海就出发了。
从家直奔镇政府。那里是他生活的一个重心。
22年了,他的脚步不曾停歇,只为那句“党交的任务,头拱脚研也要办好”的誓言。
这誓言化作一辈子的信念,一辈子的责任,一辈子的追求。
这追求让他扎根土乡,执着坚守。
他就是互助土族自治县威远镇党委书记牛得海。
喊破嗓子不如干出样子
今年43岁的牛得海,是土生土长的土族人。从1991年参加工作到现在,已经有22个年头了。他先后在互助县的4个乡镇工作过,有着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
2010年12月,一纸调令把牛得海从丹麻镇调到了威远镇。
就在他调离丹麻镇那天,很多人认为他至少可以轻松一半天了,而他还是有条不紊地安排部署好了丹麻镇冬季森林防火工作,站好最后一班岗。
3月28日。早晨8点钟。记者早早来到了威远镇政府。春天的阳光暖暖地洒在威远镇的大院里。一进门就是亮堂的民生服务中心。各项行政审批、公共服务和惠农代办事项等便民服务井然有序地进行着。
牛得海的办公室在办公楼的最高层六楼。秘书费勤玲告诉记者,牛书记正在开会,并说一个小时之前刚开完党政军企共建示范村工作安排会议,现在正在开镇领导办公会。
每天7点钟上班,大多数时间晚上十一二点下班,这是大家早已习惯的牛得海的节奏。
这种节奏,也是威远镇160多名干部的节奏。
周一到周五主攻城市工作,周六周日抓农村工作,这也是大家熟知的牛书记的“5+2”工作法。这种工作法现在成了威远镇所有干部的工作方式。
8点35分,记者见到了牛书记。他中等微胖的身材,皮肤黝黑,身着一件蓝色的运动服,脚穿一双旅游鞋,看上去干练精神。
而就是眼前这样一位看似平凡的人,在县委领导的眼里,是一个具有大局意识、善于处理突发事件、破解各种难题的优秀基层领导干部;在机关干部眼里,是一个一心为公、务实重行、勇于创新、廉洁自律的发展领路人;老百姓说,共产党员啥样,我们从牛书记身上看到了。
和记者没聊几句,一名姓段的老百姓就闯了进来。“牛书记,我家的地征掉后,一千多只羊没地方圈,你能不能给我想个办法?”
“老段,你放心,我一定会想办法把你的问题解决掉。”
牛得海随即拨通了相关单位的电话,商量起了老段的事情。
十多分钟后,老段满意地离开了。
紧接着大寺路村的四个青壮年汉子又敲开了他办公室的门,问起拆迁安置户商铺建设问题……到中午11点钟,他接待了9拨群众。
这中间还不断有电话打过来,牛得海都一一解答。
下午2点30分。人大主席王炯慧、镇长钱才学、副镇长舒乃东随同牛得海一起来到了纳家村。这是一个土族村。一进村,就看到村民建设新农村热火朝天的场面。
村支部书记鲁吉城介绍说,一个月前,知道纳家村要搞新农村了,村民们乐坏了。二三十年了,终于有个像样的项目落地了,大家参与共建的积极性格外高。
对于建新农村的资金,他在现场给村两委班子负责人和群众代表一五一十晒家底:不能突破300万元,按照这个数字搞好建设。
离开纳家村,他们又驱车直奔海州国际房地产开发公司办公室内。时间是3点30分。牛得海提前约了海州房地产公司的开发商。商量深沟村300户拆迁户的安置房建设中群众反映的有关问题。
4点30分,牛得海走进新宁苑,这里居住着第一批安置户。两年前,这个小区由于在建设中存在的基础设施方面的漏洞,让刚刚搬进新房的百姓怨声不断。牛得海和原镇长李积武多次协调。“当时老百姓骂美了。”说这话时,牛得海笑呵呵的,但当时的艰难局面可想而知。
西下街村委办公室就设在安置楼里。牛得海和村干部聊了起来。
“现在西下街已经没有一分土地了,今后的发展要多条腿走路……”牛得海用了一个多小时的时间和村干部谋划起了今年的增收计划。
5点钟。牛得海来到了卓扎滩村。这个村是去年党政军企共建的新农村示范村。只见村道整洁,路两旁的祁连圆柏、青海云杉和碧桃花已经放绿染红了。
一见到村支书蔡启祥,牛得海就说,今年村里的重点工作要巩固好新农村建设的成果,抓好后续管理。牛得海一边走一边给蔡启祥就如何巩固美丽家园的环境支起了招。
这是牛得海的一天。整整一天下来,他接了137个电话。“这个不算多,最多的时候150多个电话,老百姓的事情多,得一个一个说。作为基层一把手,要身先士卒。喊破嗓子不如干出样子,哪怕一件很小的事情,亲力亲为总比当甩手掌柜好。”牛得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