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华时报PK农夫山泉:双方皆输
媒体人中,批评《京华时报》的声音并不少。
前京华时报资深员工、现中国周刊副总编辑@徐一龙:我可以理解农夫山泉带着怒气找水军,卖版面投放攻击性广告,因为它是企业;但不能理解《京华》带着怒气,做报道,在发布会上行为有失当,因为它是媒体。媒体从报道新闻,到成为新闻主角后,角色已经发生变化,需要更加克制。报道数量克制。一些情形,更应该由法务人员出面,而不是记者。
@连鹏:看了农夫山泉的发布会,又看到今天《京华时报》的头版。当记者成为新闻的主角,当媒体成为审判者,至少不够专业、缺乏操守。媒体应该报道新闻,追根溯源追问监管部门的责任。这事最有趣的在于,消费者只想知道农夫山泉到底能不能喝,结果媒体跟企业掐起来了,监管部门倒装聋作哑,成看热闹的了。
@罗昌平:当年窦唯怒烧同事汽车,我作为《新京报》深度主编强烈反对自己报道,发声明为宜。现在,《京华时报》作为一家卖水的“党报”,动用如此大的资源对付竞争对手农夫山泉,这不是简单的舆论暴力,而是对第四权力的滥用。报馆在宣萱面前是弱者,但相对于个体与民企却是强权。更遗憾的是,《京华》与农夫的眼里都没有消费者。
@郭光东:【会起标题才是王道】“四问农夫山泉 请你正面回答”,这种意气十足的标题,已失了媒体监督的分寸感,“你,你,你”,中立客观感没有了,形同两个村妇立在村口槐树下对骂。
作为自媒体参会的@五岳散人,认为农夫山泉和《京华时报》的对峙,乃是一场双方皆输的事件。这场发布会,在他看来,“媒体直接向另一家参会媒体提问,真是这些年新闻生涯当中仅见。《京华时报》,这不是做新闻的态度,而是做官闻的态度。”
《京华时报》失了理性,但网战中某些推论也不值得推崇
在这起事件之中,有好事者盘点“京华时报那些事”,翻出旧闻,称蒙牛曾获《京华时报》2011年度最具社会责任企业奖。《京华时报》总经理曾被免职,被曝收达芬奇300万公关费等等。有媒体人挖出《京华时报》旗下也生产桶装水,或获至宝,赶紧表态能否与农夫山泉一较高低?
微博骂战,最典型的就是搬出过往,一竿子囫囵打了。《京华时报》卖水,原则上当然有资格做农夫山泉的报道。收过农夫山泉广告费的媒体,也可以做倾向或不倾向农夫山泉的报道和评论。媒体经营和采编间必须有道防火墙。但独立存在,到底难不难?
水能不能喝,这个问题有多难回答
一场水战役,关键在于国标混乱、缺乏有公信力的第三方质检机构。老百姓想知道的,只是这水能不能喝。但因为涉及太多的利益纠葛,简单的“水能不能喝”,却成了无可破解的罗生门。此前《南方周末》在一则北京水质报道中抬举昆仑山水,就被质疑是广告——在食品、水、空气这些事关生存的问题上,我们有太多太多的标准。
当自媒体人像福尔摩斯一样做个云里雾里的侦探;当《人民日报》微博小编吭哧吭哧背来十瓶不一样的水,谈各种水标准;当《解放日报》头版头条客观陈述《京华时报》与农夫山泉水之争,但对“华润怡宝”角色(农夫山泉曾通过官方微博公开指称是华润怡宝一手策划了此次事件)、对农夫山泉与中国民族卫生协会健康饮水专业委员会的关系仍表存疑——这个时候,谁最应该出场?
也许这个时候,最应该出来的是质监局,抽检各家水质监测结果,明明白白进行公布。这个时候,国标制订部门是否也该出来走两步?这个时候,也不要忘记记协,比如《京华时报》作为当事方,记者进行大篇幅报道,用媒体头版与农夫山泉进行针锋相对是否合适?但长期以来,各个局各个协会,都是“宁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能躲猫猫就尽量躲起来藏起来。于是,老百姓喝水这件事,也就变得“月朦胧鸟朦胧”。(记者:潘幸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