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综合报道

这是坚强挺立的中国——从芦山抗震救灾看中国精神与中国力量

2013年05月06日09:28   来源:光明日报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我们的字典里没有‘怕’字”

  ——舍生忘死,砥柱中流

  搜救。搜索每一缕生的气息,抢救每个一息尚存的人,哪怕只有一线希望,哪怕付出千辛万苦。

  4月25日中午13时40分,芦山县太平镇钟灵村盖石崖,农民李安全的遗体被战士们小心翼翼地从泥石中抬出。虽然早已没了气息,但儿子李文超仍热泪盈眶。就在这片滑坡不断、大型机械无法进入的山崖上,为营救李安全,84名官兵手刨锹挖地奋战了5天,磨破了300多双手套,还有两位战士受伤入院。

  值得吗?战士们的回答斩钉截铁:“值。他是老百姓,我们是兵!”

  地震后一小时,成都军区某陆航旅旅长栗国便驾驶战鹰飞赴灾区侦察。气象条件差,航线险要,他科学组织,共派出6架直升机分批飞行,为灾区运送救援物资10余吨。

  不怕吗?他的回答不容置疑:“我们的字典里没有‘怕’字!”

  兵者,国之脊梁。活跃在灾区的那抹橄榄绿,给废墟镀上了葱茏的生命之光。

  有网友留言:“当宏大的救援场面浓缩在电视画面上,那些绿军装、橘黄制服、白大褂,都是支撑人站立的一撇一捺。”

  “橘黄制服”们在行动。即使“黄金72小时”已过去,消防队员们仍进村入户,展开地毯式搜索。

  “白大褂”们在守护。忙碌在帐篷病房里、奔波在一个个安置点,诊断、包扎甚至手术,他们毫不苟简,与时间赛跑。

  恢复通讯。抢通供电。维持供水……每支救援队都在岗位上忙碌,无怨无悔,无可替代。

  不是没有危险。

  4月20日晚,因入城公路全部在塌方中中断,宝兴县6万多居民孤立无援。为解救“孤城”,十几支救援队、近2000人在夹金山下苦苦奋战。25岁的四川路桥公司职工张磊驾驶装载机为大部队开路。忽然,大地悸动,一块巨石疾飞而来,瞬间便将张磊连人带车砸进了300多米的深渊……

  来不及悲痛,更不会退缩,其他勇士奋力掘进着。33小时鏖战之后,生命通道终于打开。

  武警交通一总队工程师宋永科、班长燕凯凯是在抢通另一段“生命线”时不幸受伤的。4月21日上午,战士们抢修宝盛乡通往县城的山间公路,突遇余震。“让群众先撤!”两人用身体为路人挡出一条生路,自己却被飞石砸成重伤。

  在芦山震区,有许许多多这样的平凡勇士。正是他们的存在与付出,温暖了沉沉黑夜,点亮了受灾群众心中的灯盏。

  “今天我们都是‘雅安人’”

  ——爱心汇聚,理性奉献

  因爱而动,为爱集结。更多普通人从四面八方奔赴芦山,“志愿者”成了他们共同的名字。

  阿里木,多年卖烤羊肉串助学的维吾尔族大叔。芦山地震后,他发动亲友连夜烤制了2000张“好吃又不易变质”的馕饼,飞赴重庆,和其他30余吨物资一起装上卡车,开赴芦山。馕送到了受灾严重的太平镇,他还亲自掌勺为村民们做了一大锅抓饭。

  吴和春,年过六旬的义务修理工。唐山大地震,他在支援者的行列中;汶川大地震后三年间,他免费为灾区及周边居民修理电视机千余台;此次,又火速赶到龙门乡,搬送物资、搭帐篷、安置群众……劝他休息,他不:“抗灾救人是第一位,累点儿算啥。”

  爱的链条在延伸。汇聚芦山的志愿者中,很多为“报恩”而来——青海玉树组建抢险救援指挥部,从结古镇出发赶赴芦山;汶川数十位“的哥”满载水和方便食品深入震中;什邡救援救护队5天4夜不间断“作战”,挽救大量生命……他们曾是全国爱心的受惠者,今天,又用爱心温暖芦山。

  爱的涟漪在扩散。虽身不能至,很多人却用捐款送上牵挂——江苏南通“磨刀老人”吴锦泉将两年来积攒的2224枚硬币全部捐给灾区;13岁的上海白血病女孩费雪儿,将收到的捐款和自己的压岁钱共1万元倾囊捐献;天津周维珍身患结肠癌,丈夫心脏病手术后又患脑梗,仍捐出100元表达心意……

  这一切,让人回忆起五年前汶川大地震中那幅标语:一点很少的关心,乘以13亿,就会变成爱的海洋;一个很大的困难,除以13亿,就会变得微不足道。

  更可贵的是,经过了爱心与现实的冲撞,志愿者们开始理性地寻找自己的位置。帮忙不添乱、提高专业性,成了他们对自己的要求。

  所有付出,都因为一个心声——“互相抱团,共渡难关。今天我们都是‘雅安人’。”

(责编:常雪梅、程宏毅)


相关专题
· 四川省芦山“4·20”7.0级强烈地震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