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救援有序高效
地震发生后,海军立即向某飞行团“奖状”中队下达命令。9时55分,某型遥感飞机便从四川绵阳机场起飞,赶赴芦山上空执行空中遥感探测任务。
几乎就在同一时间,空军出动直升机,飞赴灾区上空,实地侦察,航拍灾情。当天上午,空军再次出动侦察机,连续、实时、动态掌握灾区情况,获取了大量影像资料,识别发现相关建筑、桥梁受损情况,以及灾区周边山体滑坡等灾情,为科学准确实施抢险救灾行动提供了依据。
芦山地区山高沟深、地形复杂,再加上通讯、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受损严重,抗震救灾部队的部署展开、指挥控制面临着严峻挑战。由于北斗导航定位系统的使用,抗震救灾部队的指挥控制、通信联络难题得到解决。通过北斗终端系统,指挥部可以随时掌握分散在各个救灾点上的官兵情况,并向他们部署任务。
我国幅员辽阔、自然灾害频发,空中运输和力量投送系统是灾难应急救援中最为迅即有效的手段。芦山地震发生不到3个小时,空军运输航空兵某师1架运输机紧急飞赴昆明,执行运送军队国家级救援队任务;与此同时,空军设置灾区空中管制区,派出救灾应急指挥组赶赴灾区,开辟龙门、太平、芦山、宝盛4个直升机备降场,为灾区搭起“空中救援通道”。
在生命救援黄金72小时中,空军累计出动飞机飞行95架次,共空运人员600多人,物资120多吨。成都军区陆航部队出动20多架直升机,飞行近百架次,抢运了大量伤员和应急物资,在抢救生命中发挥了关键性作用。
几天来,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和工程、医疗、运输、防疫等专业力量迅速汇聚灾区;预警机、侦察机、遥感飞机、大型运输机和直升机紧急出动;实施空中勘察、抢通损毁道路、开设野战医院,使用生命探测仪、透墙雷达搜救受困人员……
“专业救援力量和先进装备在执行灾情勘查、远程投送、人员转运、物资运输、道路抢通、人员搜索及医疗救治等方面都发挥了突出作用,也极大地提高了抢险救灾成效。”杨宇军说。
延伸阅读
2009年初,解放军8支“灾害救援国家队”正式组建,总兵力5万人,加上各军区组建的4.5万人的省级应急专业力量,形成了陆、海、空全方位救援的国家应急救援体系。这些专业部队普遍装备大型工程机械、野战医疗设备和生命探测仪等。
在和平时期,武装力量的多样化运用更多地表现为以抢险救灾为代表的非战争军事行动。2008年,126万名官兵和民兵预备役人员参与抗击南方严重低温雨雪冰冻灾害,22.1万人参加四川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2010年,2.1万人参加青海玉树强烈地震抗震救灾,1.2万人参加甘肃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抢险救援。2011年以来,军队和武警部队共出动兵力37万人,各型车辆(机械)19.7万台次、飞机和直升机225架次,组织民兵预备役人员87万人,参加抗洪、抗震、抗旱、防凌、防台风和灭火等抢险救灾行动,抢救转移群众245万人,抢运物资16万吨。陆军航空兵直升机每年出动数百架次担负森林和草原防火、救火任务,并实现常态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