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综合报道
古榆树下的故事在继续

从下水泉村《村史》看城镇化应尊重群众情感

2013年04月28日09:19   来源:光明日报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孙培相和祝铁砚再次来到古榆树下。毕玉才摄

城镇化进程中,除了“把农民连根拔起”之外,还有一个选项是:就地城镇化。

愿迁,愿留?除了政府规划,不妨再听听农民意见。

在举办过沈阳世园会的棋盘山脚下,在长眠着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福陵东边,有一个美丽的村庄——下水泉村。如今,下水泉村只留下一株500多年的古榆树,被一圈蓝色的彩钢板围着,孤零零地站在高大的水泥搅拌机下,巨大的树杈因为失去了支撑,无力地垂在地上。

3月20日是春分,69岁的孙培相和67岁的祝铁砚,挤过彩钢的缝隙,踩着泥泞的道路,再一次来到古榆树下,抚摸着古榆树老人一样皴裂的皮肤,眼睛潮湿。

在村子里住了一辈子,一草一木都有感情

从清初李姓人家迁入此地,下水泉村已有300多年历史。

如今,家住实验场小区的孙培相,在自己进城后新买的楼房里,向记者讲述着村子动迁的经过,“动迁得特别快,2006年5月份通知,11月份整个村子就扒没了。”

曾在沈阳市苏家屯区做过区委副书记、于洪区做过副区长的李吉祯老人,是从《华商晨报》上看到的村庄动迁消息。“见报后,再也不能迟疑了,赶紧前去向生我养我的故乡做一次告别。进村后,只见人们都在忙着,有的房子已经拆掉,许多人家已经搬走,想拜访一些亲朋老友,然而听到的回答都是‘不认识’‘不知道’‘早搬走了’……唉,一声叹息:少小离家老大回,村容户貌今已非。乡音未改家园变,相问不知谁是谁。”

“老人不爱走,年轻人愿意。”祝铁砚对记者说,“在村子里住了一辈子,一草一木都有感情,一砖一瓦都是故事。”

村子没了,500多岁的古榆树不能死

村子没了,500多岁的古榆树形单影只地站在断壁残垣之间。一天,一辆小货车来到古榆树边,下来几个小伙子,连刨带拽,挖出古榆树干枯的树芯,装车后一溜儿烟跑了。

这一幕,恰好被英达社区环卫女工赵大姐看见,赶紧通知了下水泉村的村民。“我们几个老伙计,当即打车赶到现场。”孙培相跟记者边说边比划,“榆树芯被掏走,露出一个大窟窿;支撑树的铁棍被抽走,一根大杈无力地垂在地上。”

几个人找当地派出所,找管委会,找林业派出所,找来找去没有下文。老哥儿几个无奈,找来了辽宁电视台记者。记者带来了沈阳市的园林专家李作文。专家参照沈阳福陵、新宾赫图阿拉城的古榆,再结合这株古榆的“生命体征”,认定这株老榆树的树龄至少在500年以上,作为国家一级保护古树,录入《沈阳古树志》。

有了专家鉴定,保护古榆就有了法律依据。孙培相、祝铁砚、朱普群等老人,在记者帮助下,找到棋盘山管委会。管委会按照老人要求,在古榆树被掏空的树芯中灌上了水泥,四周砌上护台。几个人一有时间就到树下看看,草多了,拔一拔;生虫子了,打点药。祝铁砚说:“全村人跟古榆树感情深着呢。逢年过节,村民们都要回村看看古榆,尽管村子已经不在了。平时,路过这里,时间再紧,也要折过来,到古榆下停一停。”

(责编:杨丽娜、程宏毅)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