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综合报道
古榆树下的故事在继续

从下水泉村《村史》看城镇化应尊重群众情感

2013年04月28日09:19   来源:光明日报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如果我们不去写,历史就是一部缺皮少页的书

如今的下水泉村,除了古榆树四周被蓝色的彩钢板围了起来,里面立着一个高高的水泥搅拌机,其余地方并没有开发。孙培相和祝铁砚两位老人,站在蒿草丛生的废墟上,向记者指点着哪儿曾是自己的住宅,哪儿是自己的葡萄园。

“现在,人们还能找到自己的家,可是,再过10年、20年,人们还会记起下水泉么?”孙培相、周全民、祝铁砚、祝普群、李春文、赵荣堂6位老人,越想越觉得难过,“不能让这300多年历史就这么轻易抹去,如果我们不去写,下水泉就是一部缺皮少页的书。”

6位老人重新拿起笔,进城下乡,走东家串西家,燕子衔泥一样收集村子的历史。忙活两个多月,写成一本《下水泉村村史》,每人拿出300元,在沈阳农业大学印刷厂印刷成书,分发给分散在各处的乡亲。乡亲们看了,意犹未尽,说“你们写得太简单了。”于是又有了第二本书:《下水泉村的人和事》。

即便是对那些有“历史污点”的人,《村史》里也不乏客观的记述。党员袁富伦,解放后一直担任队长、村支书,有一年天下大雨,粮仓进水,为防止粮食烂在仓里,私自决定,把粮食给乡亲们分了。后来因“瞒产私分”罪名被批判,上吊自杀。《村史》没有回避,客观再现。读了《村史》,76岁的袁富伦女儿声泪俱下。“没有埋汰谁,也没埋没谁。”这是老人对这本书的由衷评价。

“水泉无限美,故乡不复存。诸君苦琢字,更为后来人。”孙培相老人在《下水泉村史》里,用诗歌表达了6位老人的初衷。

“把农民连根拔起”是城镇化,“就地城镇化”也是城镇化

离开古榆树,路过中水泉村。同下水泉村一样,中水泉村也已被夷为平地,只是在原来村址不远处,管委会为村民盖起了动迁楼。“下水泉和中水泉的大部分村民,都被安排在了这片楼里,其余零零散散的,散布在城市的各个角落。”孙培相告诉记者,一些村民上楼后,依然保存着村里的生活习惯,扩边展沿找块地,开个荒,种点菜。

村民们割舍不下的,或许不仅仅是房子,是树,更是这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这种鸡犬相闻、邻里相伴的文化氛围。

下水泉村的祝普群老人写的一首《路遇故乡人》,清晰表述了农民的这种情绪:“行路偶遇故乡人,相对执手倍觉亲。不言当年恩怨事,急问众邻迁何村。”

乡村,不仅关系着物质文明的传承,还关系着人们的心灵归宿。既然土地能让人心灵宁静,那么,在城镇化的进程中,除了“把农民连根拔起”的方式之外,又多了一个选项,那就是:就地城镇化。

愿迁,愿留?除了政府规划,不妨再听听农民意见。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农村居民点迁建和村庄撤并,必须尊重农民意愿,经村民会议同意。不提倡、不鼓励在城镇规划区外拆并村庄、建设大规模的农民集中居住区,不得强制农民搬迁和上楼居住。”或许深意也在于此。(记者 毕玉才 特约记者 刘 勇)

(责编:杨丽娜、程宏毅)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