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综合报道

新媒体:灾难中的大作用

2013年04月27日13:53   来源:光明日报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程曼丽,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学术委员会主任,社会科学学部学术委员会委员。

兼任国家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防控工作专家组成员。同时兼任国内多所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客座教授。

芦山县龙门乡古城村。 新华社记者 江宏景摄

3月底出现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4月20日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一带又发生7.0级地震,今年入春以来我国突发性事件和灾害接连不断。4月20日早8点零2分地震发生,8点零3分中国地震台网发出了第一条微博。根据新浪微博的统计:截至4月20日下午五点,有关四川芦山7.0级地震的微博总数是6400万条;芦山地震寻人微博总数是231万条;芦山报平安的微博总数是1008万条。迅速、便捷的自媒体,在突发事件面前显出了傲人的优势。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程曼丽,还有另外一个身份: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业专家咨询委员,她认为新媒体与“突发事件”先天契合。

1问 新媒体传播突发事件,优势在哪?

程曼丽:新媒体具有速度快、信息容量大、互动性强的特点,它与“突发事件”有着先天的契合性,可以即发即报,滚动播报。互联网技术应用的web2.0形态微博出现后,随着用户的不断增加,信息源更是无处不在。我们可以看到的是,2010年(微博元年)之后几乎所有的突发事件都是微博首发,微博直播。从2010年的玉树地震、上海11·15特大火灾,到2011年7·23甬温线重大铁路交通事故,再到去年7·21北京暴雨等等都是如此。

除了快速传播信息外,微博具备社会动员功能,在适时发起寻亲、捐款、物资援助等行动,在聚拢爱心、组织和调度民间救灾资源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早在7.23甬温线重大铁路交通事故发生后,微博成了亲友发布寻亲信息的平台。新浪微博和腾讯微博都开辟了“微博寻亲”栏目,很多网友参与到寻亲活动中来。微博还大量转发乘客名单和在各医院救治的伤员名单,每当知道某位乘客或伤员的下落,就会用粗体标注出来。很多乘客家属都是通过微博得知亲人消息的。温州血液中心还通过微博发出献血倡议书,并告知献血地点,很多市民看到微博后就去排队献血。

经过之前应对突发灾害事件,此次芦山地震的微博传播,还表现出了相当的理性。比如有的学者在地震发生后就通过微博告诫媒体,不要一股脑儿涌向灾区,给前方的道路和救援带来负担;应当整合报道资源,把好钢用在刀刃上。还有学者提示媒体,不能只看到央视直播的那些受灾地区,还要注意到被直播地图所忽略的地方,呈现出整体性的灾情信息。这些理性思考对媒体的灾情报道无疑是有益的。

2问 与汶川地震相比,此次传播有何新特点?

程曼丽:“5·12”汶川地震发生在2008年,当时互联网技术应用不如今天,虽然新华网在地震发生18分钟后就发了快讯,比其他传统媒体都快,并且在当时已经被认为有很大突破了,但是与社会化媒体时代的今天相比,还是有很大差距的。当然,除了传播技术上的原因之外,政府方面信息发布观念的保守、滞后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就像前面讲到的,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和不断升级,它在突发事件播报中的优势越来越明显,甚至已经成为传统媒体报道的重要信息源。但事情往往都是具有两面性的。正因为新媒体,尤其是微博具有参与面广、互动性强、传播速度快的特点,它的可信度和导向性等问题也屡屡被人们所提起。

在突发事件的传播中经常出现的问题是,当权威性的信息还没有发布时,一些传言和谣言已经通过微博平台传播出去了;一些网友还不知道事情的真相呢,就已经情绪化地转帖、评论了。由此产生的舆论声浪无论对事情本身还是当事人的影响都是非常负面的,也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好在网上的一些舆论领袖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并且提出了网民的自律问题,呼吁网民不转发没有注明来源的信息,没有得到证实的消息不轻信等等。这其实是媒介素养以至公民素养的题中应有之义。既然我们已经进入媒介化社会,就要提高全民的媒介素养,用好新媒体,减少它的负效应,发挥它应有的社会功能。

(责编:杨丽娜、程宏毅)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