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综合报道

“深耕”群众:省委书记下乡记

2013年04月25日10:53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摸准党群、干群关系脉搏

在农村,年轻党员少、年纪大的党员多,但正由于有了这样一批经历过风雨、信仰坚定、思想朴素、群众威望高的老党员队伍,农村的党群、干群关系便有了坚实的基础。从三个驻点村来看,村党组织是健全的,一个村的村支书是大学生村官,另两个村的村支书是本村成长起来的,年龄都在30岁出头。他们都得到了村民的较好认可,老党员、老干部也很支持他们的工作。省委书记与村支书坐到一起,细细分析着群众对村党组织的看法,对村两委工作的期盼。说到急事、难事,省委书记与村支书一起着急。

正如曾担任过村委会主任的一位老同志所说,过去村干部是“指挥型”的,现在变成“服务型”的了,以前村里的会计说一句话都很管用,现在要看你是不是把实际问题解决了,有没有把大家服务好。在沈高村调研时省委书记了解到,当年遭遇的大旱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很大影响,村干部起早贪黑调水抗旱,出了很大力、吃了很多苦。村民们对此也是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的。不少村民说起这事,都讲“天太旱,不能怪村干部”。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只要干部真心诚意地为群众办事,特别是在群众遇到困难的时候能够帮其所急、解其所忧,就会赢得群众的信任。

每次驻村调研期间,调研者都要专门到镇信访室接待了一些信访群众。罗志军说,作这样的安排,一来可以推动一些实际问题的解决、化解一些社会矛盾,二来也是做面对面、心贴心的群众工作,三来可以从中了解群众反映集中的问题,为制定政策提供依据。每次群众反映的问题大大小小,各不相同。如专业合作社缺少发展资金、现行土地承包政策“增人不增田、减人不减田”带来的矛盾、县与县之间存在“断头路”、村里“老三大员”待遇标准偏低、乡镇砖瓦厂转型遇到资金难题,等等。

“直接面对群众的诉求时,我感到虽然许多事情是具体的、琐碎的,但对每一个个体来说都是大事、都很重要,因此,能够解决的现场就提出了解决方案,一时不能解决的耐心细致地给予解释。”罗志军说。

驻村调研中,也有一些担忧萦绕在调研者心头,即农村不少农户是老人在村里,子女在乡镇或在城里,老人的养老就成了个大问题,另外,村里留守的村民们的心思好把握,但出门打工的那些年轻人又在想些什么呢。“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隐忧。”

“扎下去”的正能量

基层的情况是具体而又丰富的,从机关到基层,从干部到群众,物理上的距离是完全可以跨越,但情感和精神上的距离解决不好,就容易成为难以跨越的鸿沟。而填平鸿沟的办法只有一条,就是经常到群众中去,融入其中,心在其中。这是江苏参加“三解三促”活动的干部们的普遍感受。

每次5天驻村,都是从刚开始的较为客套,甚至隔膜,慢慢到相互开开玩笑,完全当成一家人,把心窝里的话全都说出来;都是从刚开始的浅显印象,慢慢到村里的大事小情都搞得一清二楚,房前屋后,左邻右舍,都历历在目;都是从刚开始习惯性的机关思维,干部话语,慢慢到基层角度、群众语言。催生变化的最大力量,就是朝夕相处地融入、融合。

从村民的话语中不难看出,感情是摆在第一位的,而这个感情不是天然形成的,是走出来的,是交流出来的,是相互信任出来的。村民们对驻村调研的省委书记讲困难的少,聊家常的多,就是希望多来走走,希望有机会多说说话。这是基层群众对干部最质朴的需求。在今天,群众这样的需求是难能可贵的,需要千方百计地回应这个需求。

目前,江苏由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带头,进一步深化转变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机制。特别是对“什么人下去”、“下到什么地方去”、“怎么下去”、“下去干什么”这四个问题进行了规范,明确不但要有形式更要有内容,要求各级领导干部结合分管工作和部门职能,深入到村镇、社区和基层单位去,重点到那些比较困难、经济薄弱和矛盾比较突出的地方去,扎扎实实地开展好“三解三促”。

罗志军说,每次5天时间虽然短暂,但许多场景常常在脑海里浮现,现在无论是大会小会,我都会常常说起驻村调研时得到的信息,思考的问题,总觉得有说不完的新鲜故事。“几年下来,最突出的感受是:来到群众中,感到特别踏实,领导干部应该下去,能够下去,下去以后大有益处。”(记者郭奔胜)

(责编:杨丽娜、常雪梅)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