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朱 虹 周飞亚
2013年04月24日08:16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延
心疾病根多出在青少年时期
大学环境宽松无法定点关注
每年新学期,天津师范大学会根据《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系统》对所有入校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测评,4%左右新生会接到一个小小的蓝色信封——约谈邀请信。经过测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老师们发现很多学生的心理问题来自青少年时期,比如不会与人相处、适应环境困难等,只有极少数属于需要治疗的心理疾病。
经过接触许多心理出现问题的大学生,张继明认为问题并不完全出自大学,“病根”从中学甚至童年时期就已种下。在现有教育模式下,学生过早承载了沉重的学习压力,中学只负责应试,将价值观培养的任务都交给大学。“比如,不少学生已将好成绩当作人生价值的唯一体现,甚至是获取父母关爱的手段,到了大学,一旦在学业上遇到挫折,自我价值感丧失了,就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袁辛说:“伤害性事件背后,可能有妒忌、自私、残忍等人性中恶的因素。”当前社会对心理健康的重视不够,使得很多人不知道如何解决心理困扰,同时家长的心理困扰甚至心理疾病又直接影响孩子。
名校的符号,让公众对悲剧的发生更感痛惜和震惊,这些“天之骄子”为何走入歧途?袁辛认为,一些优秀学生存在“一山难容二虎”的认识困境。“现代大学生很多成长于全保护环境,相对比较自我,竞争心很强,对挫折和困难的理解认识比较少,爱的能力相对缺失。”
相对于中学,大学环境比较自由宽松,任课老师和班级辅导员很难做到“定点关注,对症下药”。清华大学的研一学生小李,是一个大四毕业班的辅导员,他觉得在疏导学生心理方面“心有余而力不足”。“有些辅导员一个人要带三四个班级,不可能对每一个学生都深度关注,只能选几个‘重点对象’。更何况,同学们即使心理存在问题,基本上也不会主动跟辅导员说,问他可能也不愿意讲。”
解
开设健康课程扩大教育面
反思价值观改善社会环境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糟,他们有时需要的仅仅是发泄或者支持。”天津师范大学心理与行为研究院副院长白学军说,很多前来咨询的学生是因为得不到足够的倾听和支持,而我们不会告诉学生该做什么,但会在一定时间内关注学生情绪的变化,如果负面情绪持续时间很长,就会帮助他们寻找一些深层次原因。
按教育部规定,每所高校都应设置“心理委员”。“北师大的心理委员叫‘雪绒花使者’,每个班级有一男一女两名,帮助疏导学生情绪,提前发现严重心理问题,并向中心老师预警。”张继明说,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和一些特色选修课,让学生意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我们设立了‘成长营’这样准专业性质的学生心理辅导团队,进行辅导。”
北师大大四学生晓蕾(化名),从高中开始就被强迫症纠缠,必须随身携带抗强迫和抑郁的药物。在心理辅导室,她平生第一次痛快地流泪倾诉,第一次感觉到被接纳、被理解、被关注、被支持。经过近3个学期的心理辅导,在大三第二学期,她再也不需要药物,心理测试结果显示强迫一项的分数接近正常值。
除了针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咨询帮助,北师大对普通学生心理健康也很关注,建立了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以及一些特色鲜明的选修课,如《电影中的生命观》等。南开大学在大一就开设《大学生活导航》公共选修课,帮助学生正确规划大学生活;《大学男生》和《大学女生》选修课,从心理学视野进行性别教育。这些心理课程很受欢迎,名额常常被快速抢光。
袁辛认为,大学生内心正能量的成长,还需要温暖和谐的社会环境。人是善恶一体的,提升正能量就是扬善抑恶,“整个社会也要反思主流的价值体系,如果整个社会都崇尚金钱和权力,社会成员都拼命争名夺利,大学生心理也很难不被这种社会的功利裹挟捆绑。”政府和教育部门应对教育的价值观检讨,弄清要培养什么样的人。
(杨昊参与采写)
上一页 |
相关专题 |
· 热点·视点·观点 |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