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安地震的消息再次将地震预测推向了风口浪尖。怎样跑在地震前头?这不仅是科研领域面临的挑战,更为无数生命逃离灾难赢得宝贵的时间。
怎样才能做到比大地震早一步?该如何看待地震预测和地震预警?
谁能预测地震
雅安地震发生后,民间地震预测者引人关注。
4月14日凌晨,名为“预报中心”的微博发布了云南地震预报信息,称预计在云南东北昭通(余震)、大理西南部和腾冲交界区域,72小时内将发生5级浅源地震。
4月17日,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县与漾濞彝族自治县交界发生5.0级的浅源地震,与预测地点相隔近200公里,该微博因此被称为“预言帝”。
由此,也有人质疑,此次地震,国家地震局为何没有在预测上有所作为?
“到目前为止,没有任何人能作出准确的临震预报,这是全人类面临的科学难题”,中国地震台地震预报研究所研究员陈会忠表示。
在他看来,大部分民间地震预测者并不是利用非常科学的方法进行推测,且推测的范围较大,对时间、地点、震级的说法均不确切,有的说“三五天内”,有的说“20天内”,地点可能涵盖四川、云南、陕西等一大片地区。全世界4级以下的地震每年发生500多万次,6级以上地震600多次。有的预测者发布多条预测信息,大多不准,“拿出来说的,只有准的那一次”。
陈会忠认为,如此预测相当于一种“术”,就像古代的炼金术一样,虽然作为研究也能发展下去直至发展成为化学,但目前并不是科学,而是近乎“玄学”。地震预测科学目前没有重大突破,有人就转而相信“术士”,“这是非常悲哀的事情”。
他说,天气预报通过卫星、雷达跟踪云团,描述天气的变化过程。如果人们也能像对待云团那样,时时刻刻跟踪地面以下地震孕育的过程,就能把临震预报做到像天气预报那样准确。现在学界利用地震噪声或超低频电磁波跟踪地震,但这不仅意味着要布设相当密度的地震台,还涉及海量的工程计算,最终得到的图,很可能是10天之前的,还只是一小片地区的数据。
“这就像是拍CT了解病情,拍到了瞬间状态”,陈会忠表示,但人出于健康考虑等原因,不可能每分钟都拍片子。这些年来专家大部分通过经验预报地震,然后进行会商,最好的时候能“说对”30%,最差的时候甚至是零。
地震预报现状是否和经费有关?陈会忠说,有经费的支持,路会走得快一点,却并不意味着科学上会有突破,但如果没有经费支持,情况会更糟糕。
2011年两会期间,著名地球物理学家、中科院院士陈运泰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表示,“有一点是现在就可以预测的:就是如果不做地震预测研究,那就永远预测不了地震。”
对于目前民间的预测,陈会忠认为,有些人如果对自己的预测有信心,完全可以通过正规程序,将信息报上来,中国地震局是接纳的,然后纳入会商,报告给政府,由政府确定是否发布。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研究员孙士鋐也告诉本报记者,民间地震预测的一些方法和观察手段,专业部门可以参考,有的可以吸纳。“说实在的,目前从事地震研究的人,大部分也是1966年以后从各行各业转过来的,应该鼓励社会上进行这方面的探索。但如果违背了法律法规上的发布规定,那又是另一回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