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待预警要提倡还是该谨慎
既然地震预报暂时还不能让人们了解“不安宁的地球”,那么是否有别的方法?和“预报”相差一字的“预警”,是人们应对地震的另一种思路。
雅安地震发生后,民间机构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建设的地震预警技术系统提前发布预警信息,其中给雅安主城区的预警时间为5秒,给成都市主城区的预警时间为28秒。
该所所长王暾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这套预警信息实时通过微博、计算机网络、手机客户端、汶川和北川电视台以及学校专用接收终端等同步发布。已经安装预警接收设备的北川中学、成都高新西区新科学校等学校的地震预警信息接收服务器被触发并报警。
地震发生后,有纵波(P波)和横波(S波)两种主要地震波同时由震源向外传播。纵波传播速度较快,大约6公里/秒左右,但震动相对较小。横波速度较慢,大约4公里/秒左右,携带能量大,是大地震时造成破坏的元凶。地震预警系统是利用震中附近监测仪器捕捉到地震纵波后,快速估算地震参数并预测地震对周边地区的影响,抢在破坏性横波到达震中周边地区之前,通过电子通讯系统发布预测地震强度和到达时间的警报信息,使相关机构和公众能采取紧急措施,减轻人员伤亡和灾害损失。
地震预警在日本应用得比较充分,美国也有一部分地区建立了预警网络。
据王暾介绍,中国地震系统的理论研究表明,如果预警时间为3秒,可使人员伤亡比减少14%;如果为10秒,人员伤亡比减少39%。预警时间短暂(1~5秒)可以就地紧急防灾、做好心理准备,预警时间较长(10~20秒),可以进行人员的疏散,并尽快关闭城市供电、燃气、化工设施,手术室等,启动应急措施。
截至2013年3月18日,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已建设了覆盖面积40万平方公里的地震预警系统,超过了日本地震预警系统所覆盖的37.7万平方公里,成为了世界上最大地震预警系统。所建设的地震预警系统包括了布设在甘肃、陕西、四川、云南等8个省市的部分区域的1213台地震监测仪器、预警中心并通过多种方式对预警信息实时发布和接收。该系统可为覆盖区域及其周边的8000万人和高铁、地铁、化工、核等生命线工程提供地震预警服务。
在生命面前,能快一秒也是好的。王暾说,平均发出预警需要7秒,日本的预警系统发出预警平均需要9秒,雅安的预警是地震后5秒发出的,而目前的技术水平最多达到地震发生4秒后发出预警,这已经是极限了。
在他看来,目前中国非常需要大规模推广地震预警系统,扩大地震预警网的覆盖面积,加强地震预警信息的技术应用。
但陈会忠表示,自己从本世纪初开始关注预警系统。在他看来,这一系统称为“报警”系统更为妥当。4月20日早上地震发生后,他收到了高新减灾研究所的信息,但当时的震级并不准确,两分钟后,中国地震局的地震速报系统已经给出了更为准确的信息。
“这套‘打时间差’的办法有作用,但并非神乎其神。”陈会忠解释,简单来说,如果在震中正上方有一个监测仪,检测到了地震第一波震动的P波,当P波从底下传导到监测仪时已经过去两秒,要想通过这次震动来判断地点和震级最少需要3秒。就算即时发布,此时S波也已走出去约20公里,当然收到信息,可以马上处理燃气线、供电等,但“按每秒计算减少多少人员伤亡比的数据”,只是“理想的推算”,现实并没有那么高效。
孙士鋐也告诉本报记者,尽管预警能够起到一定的减灾作用,但其作用有限,“震中区反应不过来,远的地方作用不大”,大规模推广还应谨慎。(白雪 刘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