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4月23日08:44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纸墨书香做伴 已成生活习惯
中央某部委公务员 尤 紫
拓宽眼界、增长见识、明白事理……读书的意义不言而喻。上大学时,虽有大把的时间,读的书却不多,真正用心读过的只有寥寥数本。工作后,个人时间有限,反而弥足珍惜,读书也慢慢成为一种习惯。作为工作不到一年还在试用期的年轻公务员,我一天中的大部分时间都用在培训和岗位见习上面,很少有空闲的时间。但忙碌之余,自己还是会抽空补充阅读一些与提升工作业务能力相关的书籍。时间久了,这也就成了一种习惯。目前来看,基本保持了一个月读两三本书的频率。
作为中央国家机关的公务员,平台大,视野广,关注的视角也会比较宽阔,我总会在不自觉间去了解一些国内外的新闻时事、风土人情等信息,当然还有文学作品。因为所学专业的缘故,我喜欢关注不同的社会文化,渴望了解世界的大不同。然而单纯作为业余时间阅读来说,我读的书很杂,没有特定的爱好,仅仅是希望在书中体会不一样的人生,感悟做人的道理。
出于这种想法,我越来越喜欢与自己已有的知识、思维体系有冲突的书。《在路上》就是一本给我很深触动的书。凯鲁亚克在书中展现了美国“垮掉的一代”的生活,有人认为《在路上》里的人物实际上是在寻求。我能感受到书中人物的追寻,并尝试从他们的角度去看待、去理解,但也发现了追寻本身带有的挣扎。暂缓脚步,感受身边的美好、生活的意义,达到内心的平和与安宁,我们的追寻也可以有更多的思考。
近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阅读的途径多样化起来,现在也开始流行起了利用新媒体来进行阅读。在地铁和公交车上,经常可以看到捧着手机、电子书等电子产品看书的人。新媒体确实为阅读提供了一种更为方便、便捷的方式,使读书变得更便利。它使得人们可以利用零碎时间进行阅读,这是值得称赞的。
然而就我个人来说,还是比较喜欢纸质书籍,纸墨书香不仅仅是阅读的媒介,更是一种阅读的习惯和坚持。新媒体的出现并不会让阅读变得更容易、更简单,书籍本身的力量更需用心去体会,去感受。
读书关照社会 心存危机意识
北京市门头沟区大学生村官 籍考亮
从去年大学毕业到现在作为京西郊区的一名大学生村官,工作已有10个月的时间。与学生时代相比,工作以后对于读书的欲望变得更加强烈了。
除了杂志报纸这些几乎成为每天生活消遣方式的读物,还需阅读工作技能类和知识书籍类来进一步深造学习。作为刚刚踏上工作岗位的90后,对于阅读我们有着更加开阔的需求,这种开阔不仅是阅读范围的开阔,更是一种感受各种思想观念的包容。我虽然工作在基层,但感知的触角从未局限于社会一隅。我希望通过书本,去了解来自不同世界、不同时代背景,有着独特思想的人关于历史关于现实的解读和看法。比如读《旧制度与大革命》,从中我会注意到在社会变革过程中要有更冷静、更全面的考量,时刻保持一种危机意识。对我们在社会转型期的改革创新坚持循序渐进,则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当然工作后无论是读书的时间还是阅读的领域都会受到工作本身的限制。比如工作前我们每天有大把的时间去图书馆阅览各种书籍,现在要花很多时间去补充党政知识、业务知识,剩下能够自由阅读的时间少之又少。我们这个群体跟其他岗位的人不同在于,大部分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工作的时间是3年,我们还会面临二次择业,因此这种不确定性会带给我们一种不同于其他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危机意识。这种危机意识,促使我们在三年内除了要熟悉掌握基本的工作技能和处事技巧外,还要不断学习。因此,我觉得自己的工作期间所阅读的书籍兼具了职业发展的工具性和学生时代的理想性。
农村是中国社会最基层的社区单位,此身此地所经历的种种人情琐事是以最直接的方式展现在你面前的。在一个地方待得太久会渐渐忘记时间,我也时常提醒自己立足农村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不要忘记时间,局限了自己的眼界,尽量让自己的视角和思想放宽。这也是为何现在更觉读书之必要性的另外一个缘由,这也是为何除了吸取农村工作所必需的知识外,我们还要更加关注人物、历史、社会、世界曾经发生了什么,现在如何存在,将来会如何发展。(稿件统筹 何 璐 朱卫禄 设计 蔡华伟 张芳曼)
上一页 | 下一页 |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