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优先 保障群众生活
21日下午,芦山县芦阳小学的教师洋仁信与同事们忙着搭建帐篷。他们从教室里搬出废弃的桌椅拼凑在一起,这就是晚上的大床。当天,芦山县城的帐篷基本发放到位,群众过渡安置有了遮风挡雨之所。
芦阳小学语文教师廖雪强指着一旁的临时灶台说:“昨晚我们相互帮忙安慰,没怎么睡。”今天,他们领到了食品和水,又找出腊肉、大米等物品。“今晚就能住进帐篷,虽然有点挤,但可以安心入梦。”
目前,雅安全市已设立21个临时安置点,救助群众3万余人。
现在,源源不断的物资正在运往灾区的路上,足以保证灾区群众的生产生活需求。为接收来自社会各界的捐赠,雅安市开启了专门的转运仓库,安排专人负责接收。
罗汉东说:“这些物资要通过志愿车辆分派到各乡镇,只能用小车运送。目前只有大川镇送不到。”灾区目前最缺帐篷、照明设备,民政部派发的5万顶帐篷、10万床棉被正在运往灾区。
灾区群众关注的物资发放井然有序。在芦阳镇芦溪村,每向村民发放一件东西都要登记在册。
在支援物资接收点旁边,一字排开的是志愿者队伍,他们被统一安排在这里。有组织有秩序的志愿者队伍正在发挥巨大的作用。21岁的藏族小伙彭错扎西是大三学生,他说:“一个上午的工夫,我们已经发走了六趟车,送走了快30个人。”
统筹考虑 灾后安置启动
在芦山县城迎宾大街的一侧,一块不大的农田里,四川铁建的两辆推土机正在加紧工作,把这里推平。铁建员工范勇说:“现在要在这片农田上建设板房,尽早安置受灾群众。”
看着油菜被毁,芦阳镇先锋村村民赵文毅“痛并快乐着”。未来,他和乡亲们将搬入这里的板房过渡。
在救灾的同时,受灾群众安置问题已在统筹考虑。雅安市一位负责人说,雅安在积极搭建临时救灾帐篷的同时,已经通过建设板房、投亲靠友等方式解决群众的居住问题,为灾后重建做准备。
目前,救援人员已经全面展开消毒杀菌、心理抚慰、环境检测等工作。
一场灾难,检验的是一个国家动员、救援等多方面的能力。
四川铁建成都项目工程部的李永钊,震后便带着队伍和设备前往灾区。他说:“这一次的应对速度要快得多。汶川大地震以后,我们建立了应急队伍和常备装备,随时拉练实践。”
地球用积蓄已久的能量在龙门山脉再次撕开了一条裂口。坚强的四川人在全国人民的关心支持下,正在砥砺奋进,快速弥合伤口。正像李永钊所说:“面对大难,我们不仅有大爱,更有理性,有自信。”
(记者 李晓东 陈 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