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陈 原
2013年04月18日08:45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环境变了
该不该办下去
新世纪以来,青歌赛的吸引力和收视率都呈下滑趋势,获奖歌手一夜成名已成历史,原因是多方面的。有观点认为,当年是“出人出作品”,而现在,选手演唱缺乏个性,新作中的好歌也太少,都影响了青歌赛的名望。
电视节目日益丰富多彩、形式多元的各类比赛大量出现,对青歌赛的冲击恐怕最为显著。观众热衷的那些比赛,包括央视自己创办的“星光大道”,实际都是选秀节目,注重的是秀场气氛,看重的是评委、演员、主持人之间的互动,选手的背景和经历才是煽情的要素,至于艺术功底,仅仅是诸多看点之一。有的节目还是引进的版权,其娱乐效应和收视效果早已久经考验,形成模式。近些年成名最快的歌手几乎都来自这些选秀节目,相比之下,青歌赛的获奖歌手反倒默默无闻。面对这些选秀节目,注重唱功的青歌赛,其竞争力就显得力不从心了。
既然难敌选秀节目,青歌赛为什么还要继续下去?
担任了多届青歌赛导演的秦新民说,这是一个完全由本土原创的全国性电视赛事,担负着弘扬民族文化、普及音乐知识、为国家发现和推出声乐人才、引领音乐事业发展的重要职责,是任何比赛不可替代的。他的观点得到众多音乐家的认同,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赵季平认为,尽管目前荧屏比赛五花八门,但必须保有一个权威性很强的国家级赛事,主要服务于民族文化发展的大计。张千一、李海鹰、顾欣、金兆钧等一批音乐家都力挺青歌赛,认为在各类比赛里只有青歌赛是唱法最齐全的,而且最注重演唱艺术本身,如果没有青歌赛,起码在美声和民族唱法领域就失去了一条发现人才、举荐人才的重要渠道。
在第十五届青歌赛的复赛中,评委们发现,美声和民族唱法的强手如林,流行界则显得不如人意,这恐怕就在于流行歌手可以出头露面的荧屏赛事还有很多,不一定非要挤进青歌赛里,而美声和民族的选手则更看重这一平台,高度认同这里的专业性。
有得有失
怎么走更合适
事实上,任何赛事,只要成为电视节目就不能不考虑娱乐性、可视性,对多数不具备专业素养的电视观众而言,单调乏味的节目,吸引力必然降低。青歌赛是荧屏赛事,如果只讲声乐水平,不顾观众需求,就会失去荧屏比赛的特性。
有观点说青歌赛不能与时俱进,而事实并非如此。回顾青歌赛的历程可以发现,不断创新、适时改进,恰恰是其特点。从美声、民族、通俗三种唱法到增加原生态、组合、合唱,再到归结为美声、民族、流行;从划分专业和业余、设置中央机关和部队组团,到取消专业与业余之分,取消中央机关和部队组团,增设人民网、新华网等网站作为推荐单位;从增加综合素质考核和才艺表演、邀请学者担任嘉宾点评,到取消综合素质考核,增加“快问快答”环节,这一切,尽管显得有些反复无常,但都是不断改进的结果,也是为提高收视率所做出的努力。
当年的综合素质考核,之所以能够大大增加收视率,正是由于选手的“露怯”和嘉宾的伶牙俐齿,为沉闷的赛事增添了大量谈资。虽然这样的考核在业内的反对声中被取消,但这一届还是保持了类似的“快问快答”环节,只是难度大大降低。今年的评委点评比以往也更为活跃、更加尖锐,增加了看点。贵州选手张莉莉被佟铁鑫指出“声音位置不统一”,郁钧剑则以“起承转合”的道理,现场向青海选手示范如何演唱《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一些评委还当场与选手飙歌、为选手解惑答疑,都激发了观众收看的兴趣。
本届青歌赛“通过组队方式的创新,歌手人数创历史新高,参与范围上也远超历届,我国各省市自治区、包括澳门和台湾地区,以及海外华人华侨,都参与到赛事里,实现了多年的‘大团圆’梦想。香港地区只是因为民族唱法暂时没有合适的选手,才临时放弃,而人民网举荐的选手中还有一位俄罗斯籍,这些都表明大赛正焕发出新的吸引力。”秦新民如是说。
不过,创新需要尝试,尝试难免受到置疑,有些创新效果或许适得其反。
也许受选秀节目的影响,这届青歌赛决赛的点评分量也很重,占据时间相当长,但点评需要幽默、简练和趣味,否则就会显得拖沓和累赘。有的媒体就认为一些点评如裹脚布,有的观众则说:听歌不如“中国好声音”,答题不如“一站到底”,还有的舆论认为选手演唱的都是规定曲目,难以发挥特长,而规定曲目都是些老歌,缺少新作。当然,组委会对此也有解释,青歌赛承担着传承优秀歌曲、经典歌曲的责任,唱老歌可以让好的歌曲一代代传下去。
复赛时,每个选送单位的三位歌手中淘汰两个,晋级一个,也就是说每个单位都会有一人进入决赛。照央视方面解释,这是为了照顾各个地区间的平衡。但结果却是,有的地区3个选手都很强,可只有一人进入决赛,而有的地区3个都比较弱,可也要硬拔一个出来,有的网站很精心,而有的网站则未免草率。于是,“唱得好不如选的单位好”,有的评委如此戏称。
青歌赛未来的路怎么走,恐怕谁也难下定论,但坚持下去是很多观众和艺术家的期望,不断创新也是央视和观众的共识。
上一页 |
相关专题 |
· 热点·视点·观点 |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