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党报早读>>热点·视点·观点
近日,国内一些旅游风景区大幅上调门票价格的消息接连传来,这是继2007年、2010年后我国多个景区的又一轮集中涨价。面对大众休闲时代的到来,国内旅游业的既有发展模式正面临转型挑战——

景区光靠涨价没“钱途”

2013年04月16日08:48   来源:经济日报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门票经济不可持续

记者 敖 蓉

中国旅游研究院日前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89.2%的网友认为我国目前的景区门票太贵,影响了旅游的热情。针对该问题,记者专访了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

记者:“五一”临近,多个国内景区门票相继涨价,除了涉及淡旺季差价外,这是否与国家政策提倡的景区降价相背离?

戴斌:从国家政策上看,不管是此前发布的国民旅游休闲纲要,还是相关部委近年来出台的一系列举措,都是在引导景区降价或免票,至少是特定时间段对特定群体免费。

在景区门票涨价问题上,游客有旅游的权利,当地百姓有发展的权利,两种权利之间要取得均衡,希望分类进行指导。另外,对市场化景区和人文自然景区也要分类。在此过程中,出现极个别将整个城市当做旅游景点收费的地方,需要从伦理和法理上进行重新思考。

记者:日前公布的多家旅游景区上市公司年报显示,其景区主营业务利润率超过70%。你怎么看待相关数据?

戴斌:对于最近几次门票提价,一些景区多将原因归结为建设投入增加,提价提得还很理直气壮。

其实,大部分景区资源属于优质公共资源。不管是文化遗存,还是自然风景,都承载着一个地方历史和文化的基因,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公益性,理应为人们所共赏、共享。目前,很多景区都承包给企业进行市场化运作,这样虽然可以提高管理效率,但却很容易损害其公益性和公共性。实际上,少数旅游公司或是跑马圈地粗放式发展,或是巧立名目乱收费,损害了消费者利益。

记者:门票提价不断,可相应的旅游服务体系建设却很难令人满意,该如何解决这个难题?

戴斌:当前,中国旅游业的供给仍然不足,但这一供给不足并非体现在景区数量的缺乏上,而是体现为旅游产业链条的缺失。这表明,中国旅游投资存在结构性的投资过热倾向,往往过多追求高端化和大项目,面向散客服务的体系没有建立健全。

推进旅游经济的理性发展应依靠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更加充分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从政府层面上推动产业融合;要适当跨越“门票经济”的低级发展阶段,延长游客停留时间,优化游客情景体验等环节,通过产业链的延伸和完善提升旅游产业竞争力,从而使旅游经济获取更大的整体效益,缓解景区门票涨价的冲动。

“免费西湖”旅游收入大涨

记者黄全斌

眼下正是浙江杭州桃红柳绿的最佳旅游时节。来自上海的刘先生告诉记者,“这里大部分景点都无需门票,与其他旅游景区几十元上百元的门票相比,西湖绝对是旅游‘天堂’。”

杭州探索“免费西湖模式”,始于2002年。当时,杭州在开展西湖综合保护工程的同时,提出“还湖于民”,其中重要的一项措施就是景点免费。10多年来,杭州相继取消了130多个景点的门票,占景点总数的70%以上。免费开放的景区面积,已达2000多公顷。

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党委书记、主任刘颖曾算过一笔账:原来每年四五千万元的门票钱没有了,同时因免费带来了日常维护、卫生保洁、安全管理等方面的管理成本。这两个因素叠加,景区每年增加的经济压力约7400万元。

刘颖告诉记者,算大账才能理解免费的好处。西湖免费开放后,不仅游客人数大幅增加,游客在杭州的平均停留时间也增加了半天。西湖免费开放前,杭州一年的旅游总收入是549亿元,去年杭州的旅游总收入却达1392亿元。同时,杭州西湖免门票费还大大增加了城市的亲和力、吸引力,让杭州“国际著名风景旅游城市”的品牌更响亮。

当然,景点免费对景点经营部门的压力也显而易见。随着杭州游客的增多,景点经营部门不断提升服务,吸引游客将过去买门票的钱,变成到景区喝茶吃饭的开销,以“人气”带动“财气”。同时,随着西湖免费开放和西湖综合保护工程的实施,带动了西湖景区商业网点经营价值的提升,通过拍卖、出租或承包景区商业网点经营权等市场化手段,抵补了损失的门票收入。现在,景区税收已超过门票部分,成为占大头的主营收入。

(责编:杨丽娜、常雪梅)


相关专题
· 热点·视点·观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