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党报早读>>热点·视点·观点
中国科学院发布的《2013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指出,未来20至30年我国环境质量有望改善——

三步走,30年迈向美丽中国

2013年04月15日08:55   来源:经济日报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编者按 美丽中国如何建设?中国科学院建议制定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和实施路线图,对此本报记者进行了独家解读。

中国科学院日前正式发布《2013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报告主题为“未来十年的生态文明之路”。

报告围绕生态文明理念,总结了改革开放特别是2000年以来我国在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生态恢复、能源可持续发展,以及应对气候变化等生态文明建设相关领域所取得的经验,评估了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挑战、存在的问题和障碍,并结合国际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互关系的历史经验和发展趋势,指出在新时期生态文明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提出未来十年甚至更长时间内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目标、可行路径、优先领域和政策建议,以期引领我国走上生态文明社会的良性循环轨道。

跨越中等收入国家的环境挑战

当前,我国各类污染物排放量均居世界首位,并远远超过自身的环境容量。报告说,目前,我国消费了世界约11%石油、49%的煤炭,排放了占世界26%的二氧化硫、28%的氮氧化物、21%的二氧化碳。而我国的大气污染已由传统的局地煤烟型污染转向区域复合型污染,光化学烟雾频发,灰霾天气显著增加;水污染形势依然严峻。在传统污染问题尚未解决的同时,新的污染问题接踵而至,如汞污染、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和有毒污染物、挥发性有机化合物、重金属污染、土壤污染等。

40年前的1973年,中国召开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这也被认为是中国环境保护工作的正式起步。报告说,到2013年,中国环境保护已经走过40年历程,从环境污染演变趋势看,我国环境状况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低排放、低投入、低恶化阶段(1972年至1985年),高排放、低投入、高恶化阶段(1986年至1999年),高排放、中投入、高恶化阶段(2000年至2012年)。我国的污染治理经历了与西方国家大致相似的路径,如大气污染治理从煤烟型污染逐步过渡到交通型和复合型,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开展消烟除尘;90年代城市能源消费结构转变,实施以气代煤、发展公共交通;2005年后开始大规模建设脱硫设施,开展节能减排,发展新能源;2011年开展大规模建设脱硝设施等。

回顾我国的发展历程,报告认为我国生态环境承受了3次严重的冲击,第一次是发轫于20世纪80年代的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第二次是1992年开始的新一轮经济高速增长,第三次是2002年下半年开始的新一轮重化工业急剧扩张。

报告认为,我国在经济增长的背后付出了惨重的环境代价。我国已经从低收入国家走向中等收入国家,从工业化初期走向工业化中后期,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变迁,同样,生态环境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从低排放国家走向高排放国家,从局部性、单一性污染走向全局型、复合型污染。

(责编:杨丽娜、常雪梅)


相关专题
· 热点·视点·观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