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污染后治理”路径并未摆脱
报告认为,虽然我国已经开展了30多年卓有成效的环境保护工作,但客观上仍然没有摆脱“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路径,在很大程度上重蹈了西方发达国家的覆辙。
报告分析说,这其中的原因主要有四点:首先,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还是将经济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尽管在环境保护工作的初始阶段就提出要避免重蹈发达国家的覆辙,但终因发展与环保难以两全,造成了今天环境问题依然严峻的局面。
其次,我们对于后发国家发展与环保的规律认识不足,在高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我国的环境治理速度赶不上污染排放的速度,所取得的一点点成绩被迅速的污染排放和生态破坏所淹没。
再次,我们在一开始认为的只要转变观念就能取得发展与环保双赢的想法存在偏差。而由于发展阶段的限制,我们面临着观念、技术、资金、管理的系统性障碍,要获得双赢是有条件的。
最后,我国经济整体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以资源、能源和污染密集产业及产品为主,加大了我国的资源环境压力和治理难度。
报告断言,随着进入重化工业快速发展阶段,我国的环境污染已经逐渐演变为复合型的区域大气污染和复合型的流域水污染的格局,并且由于重化工业阶段和城镇化快速发展还将持续10-20年时间,我国的资源环境压力仍将继续。我们正面临着历史上最严峻的资源环境挑战,环境形势不容乐观,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任重道远。
跨过3个拐点走向生态文明
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愿景。报告提出,要实现这一目标,真正跨入生态文明的门槛,未来30年中国需要跨过三个拐点,完成三个阶段性任务。简而言之,中国未来30年环境保护也需实施“三步走”战略:第一步,跨越污染排放拐点,实现污染物排放负增长;第二步,跨越环境恶化拐点,实现环境质量全面好转;第三步,跨越生态退化拐点,实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报告认为,当前应当制定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和实施路线图。围绕生态文明建设的需求,分步实现:从2010到2020年,主要常规污染物和部分重要战略资源(如铁矿石)的消费量达到峰值,资源环境紧张状况得以缓解;2020年-2030年,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污染物排放量的绝对脱钩,环境质量开始全面改善;2030年-2040年,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化石能源和不可再生资源消费量的绝对脱钩,生态环境全面好转。
为此,需要制定主要污染物减排和控制主要资源消费总量的具体时间表和区域或流域分解方案,明确实现这些目标的技术实现途径和相关制度安排,实施精细化管理,包括修改《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及配套制度和政策;制定应对气候变化法、自然保护地法、土壤污染防治法、核安全法、饮用水安全法、地下水水资源管理和水污染防治条例及其他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规范政府、企业和社会行为,落实公众参与和环保公益诉讼制度等。同时,还要建立健全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预案和工作协调机制。(鲍晓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