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陈 原
2013年03月28日08:38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 |
歌剧《山村女教师》、《赵氏孤儿》海报。 |
![]() |
歌剧《罗密欧和朱丽叶》演出剧照。 |
一年一度的国家大剧院歌剧节即将亮相,而这一音乐节和今年将要举办的第十六届北京国际音乐节一样,都以世界经典歌剧演出来纪念理查德·瓦格纳诞辰200周年。
歌剧这门西方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在世界很多地方并不景气,而在中国,却呈现日益活跃的趋势,尤其是世界经典作品,正被源源不断地推上舞台。
歌剧名作名团纷纷登陆中国
古典音乐发烧友张纯是一家出版公司的老总,他至今都清晰记得2005年的那4个难忘的夜晚,理查德·瓦格纳的四联剧《尼伯龙根的指环》在北京一气演出了16个小时,“像这样在欧洲都难得一演的歌剧巨制,居然能来北京,而且一票难求,每天晚上乐迷们都处于兴奋状态,如醉如痴,这种场景恐怕终身难忘。” 2010年,《尼伯龙根的指环》又登陆上海,比北京还多演一轮,整整8个晚上。英国《留声机》杂志称:“瓦格纳的这部巨作从来没有在中国上演过,这在亚洲也是一个历史性的事件。”
20世纪末,世界经典歌剧与交响乐一样,在我国还处于推广普及期,除了《茶花女》、《托斯卡》等少量作品曾经上演外,观众对多数歌剧经典作品非常陌生。在张艺谋的率领下,《图兰朵》以崭新的面貌引起轰动;而《阿伊达》在上海和北京两地相继以宏大的场面亮相。虽说这种方式可以普及经典艺术,但并未获得业内人士和歌剧迷的认同,他们认为这还不算专业的歌剧演出。
将世界经典歌剧成规模地引入中国,应该自北京国际音乐节起,从第一届至今,《奥菲欧》、《璐璐》、《唐豪瑟》、《玫瑰骑士》、《麦克白》、《罗密欧与朱丽叶》、《少年维特的烦恼》、《诺亚的洪水》,一部接着一部,无不聚集着世界著名指挥、著名歌唱家和著名创作团队。北京国际音乐节总计上演歌剧30多部,其中,世界首演、亚洲首演、中国首演的作品相当于总体的80%。有的作品在中国从未上演过,有的作品绝大多数中国观众甚至从未听说过。
香港歌剧制作人卢景文也没有看过《璐璐》,卢景文说:“这部歌剧在西方很少见,原因很简单——没有票房。”此剧能在中国演出立即引起海外高度关注,有人专程从英国、马来西亚赶到北京一睹其风采。肖斯塔科维奇一生仅写过两部歌剧,而在2006年的秋天,《姆钦斯克县的麦克白夫人》和《鼻子》一起与中国观众见面。《纳布科》的特殊道具是5匹活骏马,世界许多地方无缘演出,就是因为合适的马匹难寻,中方工作人员费尽周折,终于在河北吴桥勇进马戏团找到了。演出结束后,一位外国观众感慨地说:“我在欧洲都没机会看到《纳布科》,没料到竟在北京欣赏了!” 翻开英国歌剧史第一页的是作曲家亨利·珀赛尔,2008年10月,他创作于300多年前的歌剧《狄朵与埃涅阿斯》在北京音乐厅完成了中国首演,其实,这一年的北京国际音乐节仿佛变成了歌剧节,18天演出了9部、16场中外歌剧。而今年是理查德·瓦格纳诞辰200周年,他的歌剧《帕西法尔》将于第十六届北京国际音乐节期间首次出现在中国舞台上。
北京国际音乐节艺术总监余隆认为,世界经典歌剧作品是人类的财富,积累了丰厚的精神底蕴,在中国演出,可以培育观众的音乐兴趣,推广歌剧文化,提升艺术修养。
下一页 |
相关专题 |
· 热点·视点·观点 |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