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7日总理记者见面会的结束,宣告着全国“两会”的胜利闭幕。可以说,今年的全国“两会”,是代表们行使权利、为民谋利的一场饕餮盛宴,更是他们充分展现优良工作作风的广阔舞台。因此,我们更加期待,党员干部能够把全国“两会”上展现出的民主、节俭、务实、法治精神融入到日常工作中去,真真正正做一个“行大道、民为本、利天下”的人民公仆。
民主精神为立党之基。可以看到,“两会”中,不管是参会代表委员的确认还是议案的提交,不管是各项草案的表决还是国家领导人的选举,都是在充分发扬民主的前提下进行的。我国是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党能够获得拥护并永葆生机的法宝。在日常工作中,党员干部也应以“两会”为标杆,把民主精神落到实处。问政于民,还政于民,充分调动人民的积极性,充分利用人民的智慧,以民主精神为立足点,促进党和国家的跨越式发展。
节俭精神为和谐之需。会议驻地不摆鲜花、不铺地毯,会议出行不用警车、合理分流,会议用餐提倡“光盘”……节俭精神始终贯穿“两会”。这些做法,不仅省下了大量经费,更为全国上下厉行节俭做了表率。以前,公款消费常常是铺张浪费的代名词。公款没有用到正途,百姓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久而久之,就会对党员干部产生疏远感和不认同,对干部工作产生抵触,进而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因此,广大党员干部很有必要做到心理上自律,行为上自觉,时时处处厉行节约,以良好的作风,保证和人民群众同心同德。
务实精神为发展之要。“两会”中最务实的地方是代表们敢于“挑刺”。为了人民群众的合理利益和诉求,代表们理直气壮的提出问题,实事求是的分析问题,言之有据的提出解决方案。遇到异见时,不做老好人,敢于直言不讳,不求处处讨好,只求解决难题。这种求真务实的干事精神,正是我国当前发展所必须的。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这是历史昭示的颠簸不破的真理。党员干部只有将“两会”的务实精神融入日常工作中去,为人民多做好事,多做实事,伟大的“中国梦”才能早日实现。
法治精神为治国之本。李克强总理在答记者问时说道,“我们将忠诚于宪法,忠实于人民,以民之所望为施政所向”。张德江同志也在讲话中强调,将“忠实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坚持依法治国,维护宪法和法律权威”。由此可见,法治精神,已经成为实现社会安定和谐的中流砥柱。依法治国是治国之本,是国家性质、人民地位的集中体现。广大党员干部只有在日常工作中不忘法治精神,做到依法行政,使法治精神深入人心,才能真正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民主、节俭、务实、法治,就是实实在在的“两会精神”。只有将“两会精神”大而化之、一以贯之,使之成为入脑入心的“干部精神”,才算是将“两会”实质落到了实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