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李妍 夏一仁︱两会现场报道
在全国GDP增速放缓的大背景下,重庆连续5年保持15%的经济增速。2011年,重庆GDP突破1万亿元。2009—2012年,在《中国经济周刊》的31省份GDP含金量排名中,重庆GDP含金量连续4年位列前十。
但重庆也是复杂和多样化的。用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市长黄奇帆的话来说,重庆是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并存。发展农业,规模化是难点;发展工业,炸出一块平坦的厂房园区都很费劲。与此同时,层峦叠嶂中隐藏的高山居民、贫困居民和三峡移民,又成为城市化进程中最难以拉动却又不容忽视的一环。
2007年,重庆获批成为我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5年间,重庆的大胆尝试引发无数议论,“地票”、城乡土地资源流转、农民工户籍制度改革、“双轨制”住房及公租房规划……每一步,重庆的改革之刀都直指制度改革和民生热点的最深处。
热议中,黄奇帆很平静。他既不认为重庆改革是“冒进”,也不认可“重庆模式”的提法。他只希望做一个智慧型改革的推动者、资源优化配置型改革的探索者、转变发展方式的实践者。
3月10日,黄奇帆接受《中国经济周刊》专访,回应引起争论的热点,解读重庆的探索与尝试。
重庆“没有模式”
《中国经济周刊》:重庆经济连续5年高速增长,得益于哪些优势?是否能总结供全国学习的“重庆模式”?
黄奇帆:没有模式,只有智慧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探索。重庆有很多机遇,比如西部大开发政策,15%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长期执行。胡锦涛同志提出的重庆新阶段发展的“314”总体部署,明确了重庆的定位——成为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重庆也是全国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让重庆享受到了财税改革、农民工户籍制度改革、双轨制住房改革、地票交易等制度改革的红利;同时,重庆也有两江新区开发开放和两个保税区的机遇,以及三峡库区、少数民族地区等一系列优惠政策。
除了制度政策优势,重庆开放的动力也在加强。进出口总额5年翻了三番,达到532亿美元。利用外资5年增长10倍,达到106亿美元,规模全国前八。在整合国内外资源上,在基础设施、工业项目、房地产和服务业方面,重庆也在加大内外资的引进力度,还与央企达成合作,形成内需和资源优势。
半小时给总理讲清楚“地票”
《中国经济周刊》:重庆的“地票”是如何实现城乡之间的资源流转的?
黄奇帆:2008年底,我们打算进行一种大胆的尝试,创设一种将农村用地指标转移到城市使用的交易品,也就是“地票”,主要指包括农村宅基地及其附属设施用地、乡镇企业用地、农村公共设施和农村公益事业用地等闲置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经过复垦并经土地管理部门严格验收后,产生的建设用地指标。
“地票”交易制度是“先造地后用地”,农村闲置土地资源依法有序退出,先把农村建设用地转化成耕地之后,才在城市新增建设用地,对耕地的保护力度更大、保护效果更好。同时,“地票”交易制度创新可以有效解决当前城镇化和工业化加速期,城市建设用地紧张的矛盾,而城乡建设用地总量不增加、耕地总量不减少。
过去近4年,“地票”为城市建设换得11.1万亩建设用地指标,且为“三农”建设筹集到了200多亿元建设资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