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要“坚定不移,不失时机”
2012年11月21日,当选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不到一周,李克强主持召开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座谈会。会上,他说必须充分认识加快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深化改革开放,要“坚定不移,不失时机”。
李克强说,改革只能往前走,没有退路。他还告诫人们,拒绝改革的人,可能不会犯错误,但要承担历史责任。
今年1月5日,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举行全体会议,李克强在会上说,改革是最大的红利,目的就是让广大人民受益。改革必然要触动固有利益格局。
3月5日,李克强到山东代表团参加审议时说,要解决前进道路上存在的问题,关键要加快经济转型,同步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形成发展新格局。
他强调必须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力度,在经济发展中同步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他还提到了食品安全是重大民生问题,要继续重拳出击。
最终使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
改革开放进入第35个年头,一个共识是,改革已经进入攻坚区、深水区。是继续“摸着石头过河”,还是先进行“顶层设计”,各种说法莫衷一是。
高层的态度,此时显得非常重要。
“要既有顶层设计,又尊重基层的首创精神”。在李克强看来,下一步的改革,不仅是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更要打破固有的利益格局,调整利益预期,“而这既需要政治勇气和胆识,同时还需要智慧和系统的知识”。
李克强用一个股民很熟悉的经济学术语来描述“改革”的价值:改革开放是我国发展最大的“红利”。这次会议,也被解读为“中南海向外界释放的改革信息”。
“改革红利”的说法迅速得到民众的认同。如何释放改革红利,也成为民众共同关心的话题。
李克强认为,有些改革可能会有局部、短期阵痛,但从全局看、长远看,受益会更大、更持久,最终使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要让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必须通过改革开放”。
外媒评价认为,中国新一代领导人将会给中国社会带来改革春风,老百姓生活的改善将成为新政府的工作重心。
“发展必须转变,转变必须改革,改革未有穷期。”中新社评论说,57岁的李克强,站到了中国这艘经济巨轮的舵盘前,目光坚毅。

2008

2008年5月1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副总指挥李克强在四川地震灾区察看灾情。 新华社记者 兰红光 摄

2008年1月31日,李克强赴四川考察雨雪冰冻灾情,和随行陪同的领导一起边用餐边研究救灾工作。新华社记者 李学仁 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