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图照片:在1962年出生的王能涛心中,雷锋有着难以磨灭的印象。他以粉红、粉黄、粉蓝、粉绿4种底色,创作喷绘作品《我爱雷锋》,让雷锋“微笑在北京的大街小巷”,一度引起广泛关注。这种以“波普化”方式解读和传承雷锋精神,受到大众欢迎。王能涛摄
导言
雷锋,一位普通士兵的名字,几代中国人的共同骄傲。
时序更迭,斗转星移。遥想老一辈革命家谢觉哉当年一番话,今天的我们对雷锋有了一种更亲切的认同:“雷锋同志是平凡的,任何人都可以学到;雷锋同志是伟大的,任何人都要努力才能学到。”
从普通士兵到人类英雄,雷锋在平凡与伟大的转换中,书写了当代中国的精神年轮:戴红领巾,积极返乡务农,当政府通讯员,学开拖拉机,成为炼钢工人,参加人民解放军……雷锋的生命虽然只有短短22年,却始终意气风发地生活战斗在不同岗位,用自己的独特贡献塑造出壮美、精彩的人生。
有学者指出,雷锋的典型意义在于“军人角色并不影响其人格的普遍性”。是的,雷锋唯其平凡,我们每个人内心才有着雷锋精神的因子——热爱生活、乐观善良;雷锋唯其伟大,以其名字命名的精神才能始终与时代同行——应和着时代节拍,却又不断超越时代的局限。
一次次“雷锋热”证明:雷锋温暖世道人心,每一个时代都需要雷锋,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成为雷锋。
一
青春雷锋的魅力
青春雷锋梦想成真,给人以启示:当梦想与祖国和人民需要紧紧连在一起的时候,机遇才会不断降临
1
雷锋的读书计划
雷锋喜欢读书。
他当县机关通讯员的时候,湖南望城县委仅有一套《毛泽东选集》,在县委书记张兴玉关怀和教育下,雷锋先读到了。入伍后,他在1961年元旦当天制订的读书计划,是学完《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中的9篇著作,还要重读一、二、三卷中有关篇章。当年,雷锋远离家乡望城,北上辽宁鞍山,满怀信心当一名钢铁工人的时候,沉甸甸的棕皮箱里放有一本正读着的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有人说,雷锋生活得很阳光,因为他心里很阳光。心里很阳光,很大程度上在于他爱读书。“群行群止看识见”,雷锋爱读书决定了他总能看到新生事物的萌芽,眼界高人一筹,行动果断坚决。能说新鲜话、敢当风向标的雷锋,注定了走到哪里都会备受关注,赢得领导赏识,一次又一次被确定为重点培养对象。
2
雷锋制服了“油老虎”
当年的战友曾回忆,雷锋是个车迷。每次乘公共汽车,他总是站在司机后面,细心观察司机临机处置各种情况的驾驶动作。
雷锋驾驶过的J7—24—13号车被永久保存下来,这辆嘎斯51型汽车曾经参加过抗美援朝,到雷锋手里时已有10多年历史。车型老旧,机件磨损严重,车况不佳,是出名的“耗油大王”。可雷锋摸索出一套节油的窍门,竟然让这辆车成了全连节油标兵车。
耐人寻味的是,当初分配车辆时,其他人不愿意要,雷锋主动向连里申请驾驶这辆“油老虎”。《做雷锋式员工》一书对此尤为赞赏,称之为“给自己出难题的雷锋”,并在企业员工培训中大力倡导培养“新雷锋精神”。
把岗位当作支点,给信念以升腾的空间,从不轻言不可能,也绝不相信会失败,这实际上也决定了雷锋为什么总能实现一个又一个梦想。
3
雷锋3次梦见毛主席
毛主席曾3次进入雷锋的梦里。每一次,他都在日记中作了生动记录,表示要“好好地学习,顽强地工作”,争取早日见到毛主席。
高小毕业典礼上,雷锋抒发雄心壮志:“我决心做个好农民,争取驾起拖拉机,耕耘祖国大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将来,如果祖国需要,我就去做个好工人,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出把力。将来,如果祖国需要,我就参军做个好战士,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保卫我们伟大的祖国。”
雷锋从16岁高小毕业到22岁不幸殉职,6年时间先后换过7次工作:当农民、机关通讯员、工人,还当上了兵。有谁能事先准确描绘出自己的未来之路?雷锋不是预言家,然而他的人生轨迹竟然与小学毕业时的激情畅想完全吻合!“苦心人,天不负”,偶然之中有必然,雷锋的执着与善举开辟出脚下一条条阳光路。
这离不开当时的客观环境。新中国建设发展日新月异,个人的发展机遇也总是一个接一个不断涌现,每个人都被巨大的时代浪潮裹挟着、推动着,欢快地向前奔走着。诚如诗人贺敬之当年用诗化语言所激情宣告:“雷锋”二字并不仅指向一个人,而是整个时代精神的姓名。
这同样离不开个体的主观努力。雷锋有梦想有渴望,但他更懂得知恩图报,个人梦想总是与祖国发展同频共振,与时代进步密切相连。
当今时代,“中国梦”成为一个高频词,我们在谈论个人梦想的时候,想一想雷锋,就能记住一句话:“祖国终将选择那些选择了祖国的人!”
时代雷锋的活力
雷锋精神历久弥新,给人以启示:激情燃烧的年代,雷锋是一个个标杆;道德迷茫的时候,雷锋是一声声呼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