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走出国门的雷锋
1963年10月29日,《中国青年报》开辟“外国朋友赞雷锋”专栏。亚洲、欧洲、美洲、非洲等许多国家和地区的青年,纷纷来信赞扬雷锋的高尚品德,表示一定要向雷锋学习。其中,有越南青年杜援的《做一个雷锋式的战士》,古巴青年莎拉的《雷锋活着,永远活着》,日本青年惟仓的《像他一样战斗和劳动》,印度青年阿伧的《雷锋成为我终身指导》等。
雷锋走向全世界,雷锋生前所在团功不可没。
2004年4月,这个团274名官兵奔赴饱经战乱、百废待兴的利比里亚。在出色完成维和任务的同时,官兵们向当地赠送大量中英文对照的雷锋书籍,并在驻地营区建立简易雷锋事迹展览室,展出400余幅有关雷锋的生活、工作照片。2005年1月,当他们结束任务即将离开的时候,利比里亚有关方面赠送一块木匾,上面用中英文镌刻着一行字:“中国雷锋永恒。”
美国精神分析学家、意义治疗学派创始人弗兰克指出,二十世纪最大的悲剧,不是两次世界大战,而是大多数人生活在意义的真空之中。时至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这一判断仍未过时。走出国门的雷锋,催人深思:雷锋精神所体现的团结和谐、诚实守信、勤劳勇敢、文明礼让、尊老爱幼等人生命题,是雷锋时代的“特殊剧情”,更是人类生存和发展必须清醒面对的“普遍剧情”。庆幸的是,对雷锋精神的呼唤、认同乃至回归,业已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共识共为。
8
生活在中国的“洋雷锋”
2012年5月,一位中文取名为“江思远”的澳大利亚人,登上中国湖南的雷锋精神论坛,向中国人介绍他学雷锋的体会。12年前,他们第一个孩子夭折,悲痛难抑的夫妇俩向国际慈善组织申请,来到长沙市第一福利院当了义工。
无独有偶。生活在辽宁锦州的美国人雷夫·罗杰斯,自2005年夏季来中国后,每周都抽时间到孤儿院,探望孤儿或慰问病残儿童。
当志愿者活动与雷锋精神融合在一起的时候,“和谐世界”呈现在人们面前一幅幅生动画面:从中国到世界一路芬芳,一路花开;一个个黄头发、高鼻梁的“洋雷锋”持续活跃在我国大江南北。“洋雷锋”们就像一只只勤劳的蜜蜂,在中国裹满雷锋精神的花蜜,飞越千山万水,又将这份甘甜带到国外,带回自己遥远的家乡,传播到世界各地。
这真是一种意味深长的“互动”:中国的雷锋走出去,国外的雷锋走进来。“互动”的内驱力,是蕴含在雷锋身上的人类共性和普世价值。
在许多外国友人眼中,雷锋是与甘地、马丁·路德·金、林肯一样的圣人。新华社记者到美国国防部访问,曾在一位官员的办公室里看到雷锋画像。这位官员解释道:“无论中国的军人、美国的军人都应该具备军人特有的牺牲精神,这是一种至高无上的军魂。”
9
喜看“人类英雄”的诞生
“人类英雄”这个词,其实来自雷锋本人。高小毕业典礼临近,雷锋系着红领巾蹦蹦跳跳,逢人便讲,我要在发言中说出自己的理想——做人类的英雄!
当年,在湖南望城团结湖农场,一位名叫王佩玲的女孩,见雷锋勇敢聪明、有智慧有前途,便写下激情洋溢的赠言:“希望你在建设共产主义中把你的光和热发遍到全世界,让人们都知道你的名字,使人们都热爱你和敬佩你。”
从写下赠言的1958年算起至今,55年过去了,雷锋的名字果真传遍了全世界,成为一位名副其实的“人类英雄”。
23年前的那年3月5日,北京正阳门箭楼挂上了一条横幅:“人类英雄——纪念雷锋摄影展”。历史的细节,常常内有乾坤:1949年2月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曾在此举行盛大的入城仪式。选择在这里举办纪念雷锋摄影展览,寄托着北京人民对这位伟大士兵的深切怀念,也表达着人们的由衷敬意。
1936年,美国记者斯诺在延安看到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林伯渠等人的简朴生活和昂扬精神状态,从中发现了一种伟大的力量——“东方魔力”,并由此断言:这种力量是兴国之兆,胜利之本。
而今,人们欣喜地看到雷锋精神作为一个生命符号和一种精神谱系,当之无愧地成为展示东方文明的又一种魔力。
雷锋因公殉职41周年时,被评为二十世纪中国十大文化偶像之一,关于他的评语是这样写的:雷锋精神曾经影响了一代人,他堪称是共产主义新型人格的代表,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整体形象的一个缩影。他所承载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是集体主义文化传统在新时期的发展。
今天,我们以中国军人的名义宣告——军队中走出了雷锋,是我们这支军队的骄傲;雷锋代表着军队,是我们当代军人的自豪;雷锋是我们永远的战友;雷锋精神是我们永远的传承!(记者 董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