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干部论坛
新华网专访浙江省省长谈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李强:打造“办事最快”政府 营造最优发展环境

记者 郭献文、何玲玲、张乐、曹滢
2013年03月03日14:05   来源:新华网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3月2日,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省长李强接受新华网“2013全国两会访谈”独家专访。新华网记者 陈竞超 摄

牢牢抓住“减、优、治”,勇对自己“动刀子”

新华网记者:您前面提到,经过三轮的审改,省级层面目前仅保留了约700项行政许可事项和200多项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那么网民们这里有个疑问,就是这轮审改是否还有潜力可挖?

李强:近段时间,我对这项工作作了比较系统的调研和了解,有几个情况让我感触很深。一是在目前我们保留的省级行政许可和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中,还有80多项基层呼吁取消的呼声很高。二是省发改委牵头搞了省级部门的联合审批试点,仅可研报告一个环节,12个项目平均提速就达到34天。这些充分说明,我们改革的空间很大,可挖的潜力还很多。

新华网记者:俗话说,“革自己的命”最难。在这一轮深化审改进程中,浙江又会怎么对自己“动刀子”?

李强:怎么动,三个字――“减、优、治”。抓住了这三个字,我认为就抓住了问题的着力点。

所谓“减”,就是简政放权,进一步减少审批事项、环节、前置条件和层级,真正做到能不批的就不批。我们要有针对性地抓好两件事:一抓排摸清理。下大决心、花大力气,对现有行政许可事项、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及日常管理中具有审批性质的事项,进行一次全面彻底的排查。该削减的削减,该废止的废止,该下放的下放,该调整的调整。二抓权力下放。除国家法规有明确规定的,企业投资项目原则上不再审批,政府投资项目也要联审,减少环节。通过真放权、放实权,按照“谁投资,谁决策,谁受益,谁承担风险”的原则,真正确立企业和公民的投资主体地位。

新华网记者:那么何为“优”,我理解,应该是指优化流程、优质服务的意思吧?

李强:所谓“优”,就是要便捷高效,在科学优化审批流程的基础上,制定详细的服务规范和标准,真正做到能简便的就简便。一要优化审批流程,力争快审快批,尽快办结,确保总的审批时限有较大幅度的缩短;二要强化审批服务的规范和标准,接受群众监督,规范审批权力;三要切实发挥网上办事大厅的作用,让企业和群众不出门就能办事。

新华网记者:那么“治”呢?如何建立长效制度,确保我们的改革不陷入“简减-膨胀-再简减-再膨胀”的怪圈?

李强:所谓“治”,就是要建章立制,在深化改革的基础上,建立起一系列的制度治理规范,真正靠制度完善长效治理。的确,审改搞了多轮,却一再难以走出你说的“简减—膨胀—再简减—再膨胀”的怪圈。归根到底,是没有建立有效的制度治理。本轮审改,我们会重点在建立和完善几项制度上下功夫。一是集中审批制度,要进一步抓好行政服务中心建设,拓展其服务功能,做到审批职能尽可能集中,严格岗位责任制、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服务承诺制。二是加快完善联合审批的制度,省级的政府投资项目联合审批实施办法已经出台,市县政府也将参照制定相应的制度。三是建立审批前置中介服务规范化管理制度,要切断部门与中介机构的利益链。四是推行入园企业和大项目审批服务全程代理制。这项制度全省很多地方已经实施。实践证明,不仅有利于优化投资软环境,还有利于推动产业集聚,今年会在省级以上开发区园区全面推行。五是建立审批事项准入机制。严格新设行政许可和非行政许可的依据、程序,杜绝简减—膨胀现象的发生。六是健全审批责任制度,按照权责一致的原则,加强对审批权力运行的监督制约,确保审批权正确有效行使。

企业和群众对这轮审批制度改革的期望值很高,我们决不会“雷声大、雨点小”,“虎头蛇尾、一曝十寒”。一定会深入下去、持续下去,真正做到惠企利民,真正让企业和群众满意。同时,也欢迎企业和群众对我们进行监督和检验,督促我们共同做好这项改革。

新华网记者:我相信,打造“办事最快”政府,营造最优发展环境,不仅是浙江省政府的愿景,也是广大企业家和我们的网民的共同期待。感谢李省长的精彩访谈,也感谢网民的关注和参与。谢谢!再见!

 

(责编:谢磊、赵娟)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