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锋在弓长岭还有个“义弟”
雷锋在弓长岭焦化厂做了142天工人,加上在鞍钢的工作时间,总共只有一年零两个月,他3次被评为先进生产者,5次被评为标兵,18次被评为红旗手。
“雷锋个子小、身材瘦,一张娃娃脸,总是笑呵呵的。”雷锋的工友,现在已经年过古稀的石素琴老人回忆,“当时饮水困难,身高才1.54米的雷锋,经常挑着两个大水桶给食堂送水。”
记者在辽阳采访时,听说雷锋在弓长岭还有一个“义弟”,叫吕学广。“那是1959年9月的一天,我读小学二年级,趁午休时间到理发店理发,一进屋,看见七八个人在等着,我站在那里焦虑不安。忽然,一个小个子的大哥拉住了我,‘小朋友,你先理吧,别耽误上学。’当我理完了准备付钱时,他告诉我说,‘别掏了,钱我替你付了’。”
吕学广说,那时候太小,不懂事,连句“谢谢”都没说就走了。回家后和父亲说起这件事,父亲教育他说:“你也太不懂事了,还不去找找人家说声谢谢。”
连续三天,吕学广到焦化厂找人。一个年岁比较大的工人听了他的描述,一拍大腿:“一定是开推土机的小雷。”见了面,果然是他。从此,一有机会,雷锋就给吕学广买笔、本、文具盒,还辅导他看书、学习。
1959年10月的一天,雷锋在姑嫂城党支部书记曹德胜的陪同下,来到了吕学广家,见吕家只靠父亲一人在生产队放羊维持生活,十分困难。雷锋于是认吕学广的父亲为干爹,母亲为干娘。从此成了吕家的常客,挑水、起猪圈、起地瓜、掰玉米……雷锋的工资并不高,每月只有30多元,可他省吃俭用,用省下来的钱,贴补吕家生活。
“雷锋哥哥虽然22岁就去世了,但是,他的精神一直激励着我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吕学广说。1970年,刚满19岁的他到矿里当了一名工人,别人一天推20车矿石,他推30车,年年被评为“劳模”。
2001年退休后,吕学广买了一辆三轮车搞营运,又在村头摆个摊修车,他有个原则:对那些生活条件不好的,一律免费。
2011年冬天,在村干部支持下,吕学广组织村民成立了一支40多人的学雷锋志愿者小分队,谁家遇到难事儿就帮一把。吕学广说:“我只有一生奉献,才能对得起九泉之下的雷锋哥哥。”
“因为我是雷锋的工友”
范士申与雷锋入伍前同在弓长岭工作,同时从辽阳应征入伍,既是工友又是战友。1965年3月退役后,他又回到了原单位弓长岭矿。领导问他想做什么工作,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下井。有人问他:“为啥自找苦吃?”他说:“就因为我是雷锋的工友和战友,雷锋不在了,雷锋精神不能丢。”
雷锋战友庞春学,1982年从部队转业回家,进了辽阳市司法局办公室。单位没人开车,他就放下转业干部的架子,尽职尽责地当了两年司机。
辽阳市委副书记郭辉告诉记者,辽阳是工人雷锋成长的地方,是雷锋精神的发源地。“对待同志要像春天般的温暖”、“青春啊!永远是美好的”、“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等20余篇日记就是在弓长岭写成的。弓长岭有雷锋许多当年的战友、工友和亲友,他们都在自觉地践行着雷锋精神,雷锋精神已成为辽阳的文化之魂、精神之魂、发展之魂。
雷锋的工友石素琴,在雷锋精神的鼓舞下,积极向上,1960年就被评为女工红旗手,之后13次被省、市、区、街道授予“先进生产者”、“文明市民”、“优秀志愿者”等称号。现在,老人虽然已经退休了,但是一天也不闲着,发动一批老姐妹老兄弟,组织起社区红梅文艺队,宣传雷锋精神。雷锋“义弟”吕学广则联合雷锋在弓长岭工作期间的23名工友,组成了一个学雷锋事迹报告团,一边学习雷锋,一边宣传雷锋,成为弓长岭一道美丽的风景。(记者 毕玉才 特约记者 刘勇 通讯员 曹秀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