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党报早读>>热点·视点·观点

“马肉丑闻”尚未过去

国际视点:鱼肉造假在欧美更严重

驻德国记者  管克江  本报驻比利时记者  张  杰  本报驻美国记者  丁小希

2013年02月21日09:06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纽约海鲜39%涉假

实际上,鱼肉造假问题在大洋彼岸的美国同样触目惊心。2012年12月底,一个名为“Oceana”的海洋保护组织发布的一份报告披露,从抽样调查的81家纽约商场和餐馆发现,其出售的海鲜有约39%都涉嫌假冒,以乱贴标签或乱写菜单等方式误导消费者。消息一经披露,引发媒体热议和消费者震惊,在接受调查的16家日本餐馆中,竟然无一通过鱼肉标识准确性检验,日本寿司和刺身的安全性由此大受质疑。

美国人通常习惯食用鱼肉,而不是整条鱼,这让许多商家更容易以次充好。商家比较普遍的做法是,利用廉价鱼肉代替高档鱼肉,或者将一些消费者不愿食用的鱼肉(比如一些濒临灭绝的物种)标识为另一类鱼。这种做法很隐蔽,很难被察觉,相关调查是通过基因检测进行的。

《纽约时报》的报道说,调查发现,包括罗非鱼和方头鱼在内的13种鱼肉被标识为红鲷鱼,但是方头鱼由于含汞量高,已被美国联邦食品药品监管局认定为不适宜孕妇、哺乳期妇女和儿童食用的鱼肉。94%标识为白鲔鱼、金枪鱼的鱼肉食品其实是蛇鲭鱼或者油甘鱼,这两种鱼肉含有毒素,有可能引起严重腹泻。报告同时指出,美国市场鱼肉食品标识混乱的情况在波士顿高达48%,在洛杉矶高达55%。

《福布斯》杂志分析指出,这种造假行为不仅损害消费者的经济利益,更危害公众健康、引发食品道德危机。如今,出于健康的考虑,许多美国消费者愿意花更多钱选择野生的鲑鱼,但是根据“Oceana”的报告,这也于事无补,因为所谓的“野生”也不过只是个假标签。

美国纽约州餐馆协会发言人默塞尔向媒体表示,对于鱼肉食品造假,众多的餐馆其实也是受害者,因为除非很有经验,否则很难有人能够准确区分鱼肉之间或者野生鱼与人工饲养鱼之间的区别。但纽约消费者协会却认为,餐馆当然需要为此承担直接责任,鱼肉零售商更需要把控第一道关口,保证售出的鱼肉产品名副其实。

《纽约时报》分析指出,由于海鲜的市场供应环节多且复杂,所以批发商、供货商和分销商都应提高警惕,杜绝假冒。

(人民网柏林、布鲁塞尔、纽约2月20日电)

>> 点  评 <<

许文涛(中国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无论是“马肉丑闻”,还是鱼肉造假,均涉及到了生物源掺假问题。与之前媒体曝出的德国毒草莓等生物源污染问题相比,这类事件与食品的安全性关系并不大,更多地反映了社会诚信问题,触碰到了社会的道德底线,由此会严重削弱政府的公信力,并最终影响到消费者的消费信心。

食品安全比天大。但是在现实中,的确存在监管不力的客观原因。从技术角度看,检测机构通常通过分子方式,包括对基因、蛋白等检测来确定具体肉类。这种方式成本昂贵,也不一定准确,可能存在一定误差。从商品流通过程看,现在市场流通环节普遍过多,这就导致监管很难做到天衣无缝,覆盖整个食品生产、流通和销售领域,只能是在重点环节进行监管。

食品行业本身是一个良心行业,只有包括企业、政府在内的各个环节共同努力,才能重建消费者的信心。

(记者王云松采访整理)  

上一页
(责编:杨丽娜(实习)、常雪梅)
相关专题
· 热点·视点·观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