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在舆论传播中的作用
用户的广泛参与增强了微博的影响力。当前,海量、冗余的重复性、同质化信息充斥网络,并随着媒介互动向荧屏和纸媒扩散。在此环境中,媒介的影响力越来越取决于内容的原创性以及对信息的深度挖掘和结构化处理能力。微博作为一个开放的、互动的信息平台,不仅源源不断地吸引用户发布信息,而且通过转发把传统媒体或者其他网络媒体的信息聚合在一起,借助群体传播和多级扩散的模式,提升信息可信度,在舆论形成与发展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⒈提供舆论议题和素材
微博打破了传统媒体对公共议程单向设置的功能,使普通大众关心、关注的问题更容易进入公共视野。调查显示,7成网民选择微博发布最新消息。微博贡献的内容,往往是普通民众关心的或者罕见的信息,容易引起共鸣,迅速扩散。它既包括反对腐败、帮助弱者、倡导公平等积极向上的内容,也包括窥私、探秘、泄愤等不良信息。微博发布者许多是事件的参与者、见证者或者知情者,他们自身并不一定是微博舆论形成的重要节点和关键步骤,但是他们提供的议题具有“易燃性”,经过意见领袖和其他人的转发、改写、充实、评论后,形成强大的力量。值得指出的是,微博议题引发大众的关注,有些是发帖人有意为之,有的则是意外之惊。例如,“郭美美事件”的当事人在发布炫富的内容时,不曾意料会引发后续之事。与发帖人的身份相比,微博信息本身的内容特征对形成公共议题起到了关键作用。微博成为当前舆论事件的重要导火索。舆论被点燃后,微博通过不断补充信息和内容,影响着舆论的走向,从这个意义上说,它还是舆论传播的方向盘和加速器。
⒉整合资源,强力传播
微博具有强大的整合传播能力。议题引起关注之后,迅速借助群体传播、大众传播和多级传播的模式扩散。微博作为一个基于社交媒体的应用形式,在信息产生之后,首先在群体内传播。然后,该群体的参与者作为另一个群体的中心继续向外扩散信息,导致越来越多的群体关注这一信息。当关注人数达到一定程度后,论坛、门户网站以及一些传统媒体开始介入,继续扩大传播范围。此后,来自传统媒体和其他渠道的信息又不断地被重新链接回微博,并结合事件的发展,形成内容集合。以新浪为例,热点话题有加“#”的功能,可以使同一话题的微博被集中检索到,方便用户对话题进行跟踪。这个过程中,微博把传统媒体的权威性,自媒体的丰富性,文本信息的严肃性,图片、视音频信息的生动性等衔接起来,形成强大的传播力。微博通过对信息资源的聚合,使网民能够全方位、多角度地感知事件,增加了舆论传播的效果。
⒊微博舆论易引发现实行动
微博不仅可以大范围地传播舆论,而且可以通过网络自组织形成强大的社会动员、组织力量,将网民从虚拟空间引向现实行动。2011年春季的“阿拉伯之春”运动;英国伦敦等城市的骚乱;美国爆发的“占领华尔街”运动都显示了微博强大的跨社会阶层、跨地域、跨国界的现实社会动员能力。当然,这种力量如果不能得以有效地规范,必将对社会稳定与发展持续产生负面影响。
微博在舆论传播中存在的问题
毋庸讳言,微博开启了舆论形成与发展的新途径,但是它并非尽善尽美,存在的问题同样值得重视。
⒈舆论传播缺乏稳定性和持续性
通过对近百起网络事件传播过程的分析,发现微博的力量体现在事件传播的前期,可谓“一而衰,再而竭”。随着时间的推移,用户关注的热情逐步减退,以至于很多事件尽管在网络中掀起了轩然大波,但是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回应。这与当前网民使用微博的心态有关。不少人使用微博是为了抒发情绪、表达不满;还有一些人,尽管使用微博是为了解决问题,但是对这种行为本身的有效性表示怀疑。这样的心态使网民关心的并不是事件本身,或者事件对公共利益的影响。当喧哗退去,关注不再,微博舆论的效力随之冰释。从这个角度上说,微博在舆论传播中,只是起到了“放大音量”的作用,而在“沟通民意”、“形成压力”方面的影响力尚待提高。
⒉低质量信息消解舆论力量
微博降低了信息发布和转引的门槛,并以此获得了“开放”与“自由”的赞誉,但是也必然面临着信息质量下降的风险。短小、碎片、重复性的内容充斥着微博。即使在重大公共事件的传播中,八卦、恶搞的信息也会纷至沓来。在缺乏身份认同和外界监督的环境下,微博话语中夹杂着低俗、暴力、非理性等成分。虚假信息和网络谣言大行其道,更增加了用户信息判断的难度。低质量的信息使很多严肃的议题,重要的观点,以及有价值的线索被“消耗”在传播过程中,难以取得有效的认同。
⒊意见领袖成为易碎的“玻璃人”
意见领袖在二次传播和舆论形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微博中也存在意见领袖。但是相较于传统的意见领袖在公众心中的专业性、权威性以及稳定性,微博意见领袖得到的往往是支持与反对同在,赞誉与谩骂并存,甚至一不小心被瞬间解构。这与微博信息的传播方式有关。一方面,当前微博语言缺乏理性和底线,不同立场在辩论时容易超出对言论本身的争执,陷入人身攻击,导致对方形象受损;另一方面,微博提供了开放的信息平台,使意见领袖不为人知的一面被频频曝光,从而降低了他们在公众心目中的神秘感和距离感。一旦其行为有所不当,意见领袖的形象会瞬间崩塌,成为众矢之的。
⒋微博舆论无法完全反映民意
微博舆论是社情民意的一个缩影,但是在具体的个案中,并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民意。一方面,微博用户的代表性有限。据《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提供的数据,截至2012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5.64亿,微博用户达到3.09亿,占网民比例的54.8%。由此推算,微博用户在全国总人口中不足三分之一,且这些人处于社会结构的中上层,缺乏广泛的代表性;另一方面,网络水军、网络推手的存在,使很多信息被夸张、歪曲或者片面强调,从而使用户离真相越来越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