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党报早读>>热点·视点·观点

安徽太和30多户居民交不起安装费喝不上自来水

微需求·助力公共服务提升:公共水管要给贫困户开口

记者 叶琦 人民网记者 苗子健

2013年01月25日08:47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北一巷居民使用的简易汲水集水设备。
  本报记者 叶琦摄

开栏的话

现在有一个说法:我们的制度供应偏少,跟不上时代前进的脚步。其实从政策供应的角度讲,各种纸面上的制度规定已经覆盖了公共生活的大部分领域。而在细节上坐实各种原则的“可执行文件”却时有缺位。

衡量公共服务是否到位,有必要从管理者的“供应”视角转向公共需求的“满足”视角。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大方向,相应的“十二五”规划框定了基本公共服务的大致范围。下一步要着力解决的,是公共政策如何对接公众需求,重要的是给公众知情权、发言权、监督权,在良性互动中逐步形成稳定而有活力的公共服务体系。

即日起,本版推出《微需求·助力公共服务提升》栏目,关注公共服务中的“最后一公里”。

首期聚焦:安徽太和县30多户城中村居民,当初因为支付不起安装费没能统一装上自来水,而随着时间推移,平摊到每户的安装费用比当初更高。三四千块钱的安装费,不仅难倒了这些贫困户,也难倒了自来水公司和当地政府。按现有规定,主管道外的安装费用由申请人承担,除了财政承担能力有限,政策的公平也需要考虑……

【显微镜】

居民:井水水质差,没钱安装自来水

几经打听,记者找到了位于太和县城关镇镜湖东路路北的北一巷,小巷不宽,4米左右的巷子两旁是独门独院的民宅,新旧不一,有的地方已经盖起了两三层的楼房。在这条150多米长的小巷里,30多户居民却一直没能喝上自来水,平时喝的用的都是用水泵抽上来的井水,对此小巷里的很多居民怨声载道。

75岁的退休老人王大爷在北一巷住了20多年,这些年来一直饮用自家水泵抽上来的水,平日就到路边的大众浴池洗澡。他告诉记者,小巷里的居民家家户户都打了井,有10米深的,也有30米深的,“有人去自来水公司问过,如果要接自来水管每户都要掏4000多块钱,住在这里的大都是一些生活条件不好的农民,包括我在内的一些家庭一时拿不出这个钱。而打口井只要一两百块钱,所以很多人也就将就了。”

在北一巷另一头的于大叔家里,一说饮用的地下水,他眉头紧锁:“从井里打上来的水浑不说,碱性过重实在让人头疼,每次轧上来的水都要烧上一两遍再放着沉淀半天,才敢饮用,平时做饭喝水非常费事,让小孩子喝也不放心。大家都想接上自来水,但是接水管费用太高,大家意见不统一就一直拖着,我们打算住一段时间就不住了。” 

镜湖路社区书记郭萍介绍,社区办公楼也没安装自来水管,每天要拿着水壶到前面的修车店打水喝,“镜湖东路北一巷一带属于太和县城的城乡结合部,北一巷这么长时间没通自来水管主要是由于安装费用太高,巷子里住的都是原来一个生产队的农民,经济条件不好,很多都是贫困户。”

在离主城区更远的刘元社区,社区洪书记告诉记者,现在社区里的居民很多都是农民,现在住的还是老房子或是简易的小平房,大部分都还没能喝上自来水。

下一页
(责编:杨丽娜(实习)、程宏毅)
相关专题
· 热点·视点·观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