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已经过了近一个月。对于去年一些曾经引发全国关注的热点事件,在官方承诺彻查、整改后,如今有何进展,是否已经石沉大海?有的案件宣布将公布结果,有的仍在调查中,有的则再无音讯。山西静乐县县委书记“空饷门”、陕西“表哥”杨达才、四川南溪女协税员等,在官方宣布调查后,一直未见调查结果公布,对于公众,这些谜题何时揭开?(新京报)
当舆论热点成为“断头新闻”,最喜不自胜的当属应当担责的单位和个人。我们一直期盼“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但新热点的接踵而至,使“旧闻”成功摆脱了媒体和公众的视线,减轻了依法依规处置问责的压力,也就给涉事的单位和个人“暗度陈仓”提供了天然而又恶劣的掩体。
本该从严处置的“热点事件”不断石沉大海,不法分子、不公现象在新热点的掩护下逍遥法外或悬而不决。这里既有机制体制的原因,也有官员人为因素,还有就是监督力量的疲软与失位。但无论怎么说,一个成熟的社会、法制的社会是不应该把媒体和公众的注意力大小作为事故处理、行政问责、犯罪惩处的标准的,更不应该因为新热点的出现而习惯性地遗忘“旧闻”当中所掩盖的丑陋与罪恶。“断头新闻”的存在,不但欺骗了公众,掩盖了社会矛盾,还降低了政府的公信力。
但 “断头新闻”的发生,很多时候不是媒体与公众不想往下走,而是暂时无路可走。比如陕西微笑局长的手表风波,网民从5块表数到11块表,“手表反腐”“微博揭发”走到穷途末路,在官员财产公开制度还未形成之前,公众也只能旁观当地纪委的调查。当舆论监督的手段用尽,新闻岂能不“断头”? 舆论监督如同消防灭火,四处扑救,疲于奔命,而灾难余烬总是似熄未熄,其间掩藏的断头新闻可谓多矣,不知不觉中,总会在天时地利的触发下再度续燃。从这个意义上说,只要事实真相未出,公众疑云不散,新闻哪怕“断头”也将“不死”。
公众和媒体对新闻事件的关注,应有耐心、有韧性,努力坚持到事件水落石出;政府更要拿出诚意,不避风头、不怕麻烦,把热点新闻里爆出的问题查清楚,查彻底,及时给公众一个明白的、经得起围观的交待,并在制度上做出防范,不制造“断头新闻”,不要企图利用公众的遗忘,因为记忆不会被清除。
舆论有压力,官员才有动力;监督要保温,热点事件才不会被雪藏,这样改革才能有盈科而进的平台,中国才能实现“日拱一卒”的进步。食品监管、建筑安全、官员问责、官员财产公开等大大小小的议题,都是这个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