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党报早读>>热点·视点·观点

健全储备,解决全球吃饭问题

2013年01月22日09:24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10+3”紧急储备居安思危

  本报驻泰国记者 王慧

  东亚地区是全球大米重要的生产和消费地区,同时也是自然灾害频发地区,部分国家仍有大量人口处于贫困状态,粮食供应链十分脆弱。以往如果发生自然灾害,粮食供应一旦“断链”就只能指望政府紧急调运储备粮救急,而储备机制不健全的国家往往就会出现饥荒。如今,东亚国家的粮食安全有了很大改善,其中最重要的“基础建设”就是建立了“东盟与中日韩(10+3)紧急大米储备协定”。有了这个协定,受灾国就能迅速获得“外援”,以解燃眉之急。

  东盟与中日韩于2011年10月正式签署“10+3”紧急大米储备协定。去年7月12日,这一协定正式生效。它标志着东盟中日韩“10+3”粮食安全合作机制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这一机制目的在于,当该区域内国家发生大规模灾害等突发紧急情况时提供快速支援,促进东亚以大米为主食的国家互相合作,加强该区域的粮食安全以及粮食信息交流,维持大米价格稳定。

  2012年12月初,台风“宝霞”造成菲律宾中南部地区34个省份约620万人受灾。这些受灾地区的经济较为落后,当地居民急需获得基本的粮食供应。包括中国在内的多个东亚国家迅即向当地提供了包括食品、饮用水在内的紧急援助。日本在“东盟与中日韩紧急大米储备协定”的框架下,向菲律宾提供了价值20万美元的紧急粮食援助。此次援助将通过菲律宾政府购买菲产大米送往灾区。这是东亚国家首次通过“东盟与中日韩紧急大米储备协定”向其他国家进行援助。

  根据协定,“10+3”紧急大米储备总量达78.7万吨。其中,中国以向该储备提供30万吨大米成为最大提供国,其次是日本提供25万吨,韩国提供15万吨,余下的8.7万吨由东盟10国分担。同时,东盟和中日韩还建立了400万美元的共同基金作为运营费用。其中,中日韩三国各提供100万美元,东盟10国共同提供100万美元,该基金可在5年内分期提供。据报道,该大米紧急储备部分在仓库保管,可以迅速地用于人道援助,其余部分则由各国库存事先申报、随时应约提供。

  在2011年至2012年,“10+3”紧急大米储备已经进行了“试运行”,在泰国、老挝和印尼动用了库存大米,以应对紧急粮食短缺。去年9月召开的东盟与中日韩农林部长会议发布声明,敦促东盟与中日韩紧急大米储备理事会完成必要协议,使该储备尽快全面发挥作用。目前,泰国提出在泰设立“10+3”紧急大米储备秘书处。

  在去年11月举行的东盟与中日韩领导人会议上,各国领导人重申了加强粮食安全合作的意愿,且欢迎建立“10+3”粮食安全信息系统的倡议。

  南美歉收求自保反控价

  本报驻阿根廷记者 陈晓航

  阿根廷素有“世界粮仓肉库”的美誉。但2012年下半年受暴雨、冰雹不断侵袭影响,阿根廷多个主要农业生产地区进入“农牧业紧急状态”,导致粮食增产目标无法实现。

  该国农业部门预计,阿根廷2012—2013年度大豆和玉米产量将低于预期,由于该国是世界玉米第二大出口国和大豆第三大出口国,减产将对全球谷物市场产生较大影响。

  阿根廷政府认为,从中长期来看,全球对农产品的需求将保持增长趋势,只有提高全球粮食产量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粮价过高问题。对此,该国提出必须巩固和加强农产品生产和出口大国的地位,同时要提高出口农产品的附加值,将初级产品加工为成品后出口,这样不仅能够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同时能够提高产值和收入。为平抑国内食品价格,阿根廷政府对玉米等大宗农产品出口实施严格控制,只有当国内粮食库存充足并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后才允许出口。

  南美另一主要农业大国巴西拥有粮食生产得天独厚的条件。有专家指出,如果巴西发挥潜力,可轻而易举地实现5亿吨的年产量,极大缓解世界粮食问题。但多年来,巴西粮食产量从来没有超过2亿吨。其根源部分在于该国的种粮积极性受国际粮价影响大,难以提振粮食总产量。此外,粮食市场化也带来了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制约了巴西充分发挥农业生产潜力,不利于国家粮食安全体系的建立。

  巴西极力反对干预国际粮价。每当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出粮食供应危机警告,部分成员提出对国际粮价实施干预与控制的建议后,巴西都会立即表示强烈反对。2010年在巴黎举行的二十国集团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上,巴西与阿根廷联手表明态度,认为控制农产品价格将扭曲市场供求关系,引发全球粮食供应不足,从而对世界粮食安全造成冲击。 

  此外,不少南美国家认为与中国的农业合作对确保世界粮食安全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2012年10月在乌拉圭举行了南美洲农业部长理事会,与会者讨论如何加强南美国家粮食生产和贸易合作,促进农业生物技术的应用,增强南美国家在国际农业贸易中的谈判地位,并重点探讨了中国和南美国家在粮食贸易上的共同战略利益、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等。

  阿根廷外交部长黑克托尔·齐默尔曼曾表示,目前中国是阿根廷最重要的农产品出口目的地,但是双方农产品交易中的很大一部分利润被跨国粮商赚取。进行农产品直接贸易,不仅可以降低两国的贸易成本,还可以提高两国在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上的发言权。

  中国书写“世界粮食传奇”

  丁声俊

  2012年,在种种不利的环境条件下,中国粮食连续第九年增产,实为“世界粮食传奇”。目前,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逐年上升,粮油仓储设施广布各地,有效仓容和罐容分别高达3.7亿吨和1695万吨,粮食库存总量保持在2.5亿吨以上。2011年底与2002年相比,中央储备粮和食用油分别增长6%和127%;国家地方储备粮和食用油分别增长94%和324%,堪称“天下粮仓”充裕。

  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官员韦安夏赞扬道:没有哪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在如此短的时间里、让如此多的人摆脱饥饿和贫困。中国是世界粮食安全的重要稳定力量。

  中国注重通过粮食对外贸易调节国内市场。多年来粮食进出口量“有出有进、有增有减”。据我国海关总署的数据,2012年,中国进口谷物及谷物粉的数量为1398万吨,同比增长156.7%。就2012年中国进口总量看,玉米、小麦、大米等三种谷物的进口量,占国内总产量的比重不足2%,中国完全可以确保粮食总量基本平衡。

  对于中国谷物进口量增加,有人质疑,这是否意味着中国粮食供给趋向紧张?是否意味着中国将“松动”95%的粮食自给率“红线”? 回答是两个字:“非也”。

  中国谷物进口量增加大体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适量增加进口优质大米、优质“强筋弱筋”小麦及谷物粉,以满足加工名特优食品的需求。以蓬勃发展的啤酒业为例,2012年中国收获并可上市交易的国产啤酒大麦只有150万吨,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中国进口的大麦完全用于酿造啤酒,并非用于口粮。二是满足替代原料的需求。近年来,玉米价格偏高,以小麦替代玉米用作饲料粮,导致小麦进口量增加。

  中国粮食进口的基数很低,所以一旦增加进口量,增幅比例就显得高。而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大起大落,中国粮食企业为避风险自主决策增加或减少在国际粮食市场的粮食采购量。2012年上半年,国际市场谷物价格相对较低,一定程度上刺激了中国粮食企业增加进口的欲望。   

  随着农业粮食产业不断发展,中国自2006年起由粮食受援国转变为援助国。世界粮食计划署官员曾称赞,中国已成为世界粮食计划署和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有力支持者和主要合作伙伴之一。

  为帮助非洲消除贫困,中国向遭受严重旱灾的非洲国家提供了大量紧急粮食援助。中国还在30多个非洲国家实施了40多个农业粮食合作项目。

  2009年,中国向联合国粮农组织捐款设立信托基金,进一步促进中非在粮食安全特别计划项目下的南南合作。2009年以来,中国政府向13个非洲国家派遣了16批农业技术组,为非洲国家培训了874名农业技术人员。除政府间合作外,中方还积极推动国内企业到非洲投资、兴建农业粮食基础设施。中国以实际行动加强了非洲的粮食安全,也促进了世界粮食安全。

  (作者为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上一页
(责编:常雪梅、程宏毅)
相关专题
· 热点·视点·观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