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针对丹东市80后女副市长董海涛的各种争议,再次将公众对年轻干部提拔的“逢提多疑”,放大在每个人面前。
一位参加工作已经9年,经过报名、资格审查,到笔试、演讲、票决、考察等7个步骤公开选拔产生的干部,怎么就变成了“青涩”干部、布满了“关系”痕迹、充满“猫腻”味道?
虽然,挖干部的背景、查干部的关系、疑干部的出身,是提高识人测人准确度、选人用人公信度的有力保障,但是过于的敏感、无厘头的猜测、无原则的揭批,弄得干部人人自危,搞得组织杯弓蛇影,不仅会浪费执政资源,更会挫伤一大批青年才俊的奋斗激情。
总感觉,当前社会对年轻干部的使用有一种“叶公好龙”的病态心理存在,有那么一些人,既对“老人政治”深恶痛绝、大肆批评,对使用年轻干部表现出极力关心、衷心支持的态度,而一旦个别优秀年轻干部迅速“上位”、“火箭”提拔,这些人的话头不是对准年轻干部的才能和潜质,而是聚焦到所谓的“关系”和“背景”。
干部资源是最为关键的执政资源,而年轻干部又是事业薪火相传的“绩优股”。在去年的集中换届特别是县乡换届中,不少地方感到最为头痛就是队伍“青黄不接”、人才难选,一些乡镇甚至出现了只要是年轻的公务员就“铁定”进班子的怪现象,“将就使”、“凑合用”等语言成了一些乡镇党委书记的“口头禅”,对“干部用时方恨少”的苦恼与担忧,溢于言表。
前不久召开的全国组织部长会议强调,干部选用要避免“急拿现用”现象。适时选拔一批“70后”、“80后”优秀年轻干部到市、县、乡党政班子正职或重点岗位培养锻炼,是破解干部选用“急拿现用”病症的最好良方,用工作、岗位、环境培养和储备年轻干部,为年轻干部健康成长打通“快车道”、“超车道”,既符合干部成长的规律,又是解决事业后继乏人的关键手段,等不得,慢不得,更废不得。
当然,培养选拔年轻干部不能“病急乱投医”,走向只下“指标”、只计“比率”的另一个极端,而应建立一套科学的、严密的、常态的选拔培养和管理监督机制,靠好的选任监管制度和干部的现实表现去消除社会的质疑,回答民众的期许。这才是破解“干部用时方恨少”和干部选用“急拿现用”等问题的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