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理由
时下,“一杯茶、一支烟、一张报纸看半天”的混日子的“太平官”,绝非个别现象。这些庸庸碌碌的“太平官”,为保住官位,信奉“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平平安安占位子、忙忙碌碌装样子、疲疲沓沓混日子,乐于当个“太平官”。这样不仅延误工作,影响事业的发展,更在人民群众中造成不良影响,已然成为阻碍发展、腐化干部的首要危害,是党员干部工作作风的大敌。
近日,安徽省委书记张宝顺的一段讲话引起了广泛关注,有媒体将该讲话整理成文字,发布出来,在网上受到热捧,其中被引为标题最多的是这句话:“官员不作为危害不比贪腐小”。
张宝顺的原话是这么说的:“现在有一种不好的现象,就是为了几张选票,为了不出事、不担责,甘当‘太平官’,遇到矛盾绕着走,不愿得罪人,不敢去碰硬。从某种角度上说,这种不作为,对事业造成的危害不比贪污腐败小,是影响我们工作和事业的一大顽症。”
张宝顺在讲话中的另一部分诠释了提出这一观点的背景:“改革已进入深水区,触及的都是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综合性越来越强,牵扯面越来越广。打破固有的利益格局,既需要大刀阔斧的政治勇气,也需要统筹兼顾的政治智慧。”
“太平官”思维一直以来都受到各方批驳,中央出台的多项政策也指向了这一现象,但在接受《法制日报》记者采访的多名专家看来,这一现象仍普遍存在并有愈发严重之势。专家建议,应进一步规范官员的权责平等,让人人都负起责任来。
一栋钉子楼,历经好几任市领导,因“太平官”思维14年难拆
在旅游名城广西桂林市黄金旅游线路——漓江边上,一座墙上写满了反对拆迁标语的棚子及其所倚靠的两栋被拆成框架的楼房,与江两岸风景格格不入。20余个老人抱团在这里坚守着他们最后的大本营。
从外部看,两栋六层楼房可明显看出经历过拆迁,但结构尚完整。走进里面会发现,它几乎已经只剩一个框架,连上下的楼梯都已被拆除。包括82岁的申玉淑在内的20余名老人,自行搭起了木头楼梯,每天在这里起居上下。
据住在里面的居民介绍,该栋建筑之所以变成这样,源于2011年的一次强拆。查阅相关报道可知,当年10月10日上午7时左右,负责开发该地块的桂林市驰桂房地产开发公司所属拆迁队50余人,对该栋楼房实施强行拆除。
然而即便是在遭遇强拆以前,桂林市安监局等部门曾对这几栋建于70年代的楼房作出了如下鉴定:现状的危险等级为D级,即整栋危险房屋。房屋墙体有倒塌的危险,危及整栋房屋的安全,应尽快拆除,以保障住户和周围行人的生命安全。
2012年12月下旬,《法制日报》记者曾前往现场采访,只见两栋楼房内部几乎已被完全掏空,危险程度超乎想象。一名留守其中的老人对记者说:“我们就是在这儿等死的。”
他们这一等,就是14年。据记者了解,这两栋楼房系桂林市房管局的直管公房,他们只是原先的租住户,并无产权。早在1999年,该区域就已被列入了拆迁计划,相关行政审批和法院判决也显示,两栋楼房依法应拆,但由于14年前一次进行到一半的公房改革——在已经向房管局缴纳预售款并取得收据以后,他们的购房申请最终未获审批——他们认为自己是受骗者,在此“钉”下,要求政府给他们原地房改。
房管局则坚持,按照相关政策规定,已经被划入拆迁范围的楼房不能进行房改。这样的僵持之下,两栋楼久拆不下,20余名老人被放任居住在极度危险的房屋中。
“这与地方政府领导只想做‘太平官’,不敢依法执政息息相关。”一家中央媒体在报道该事时如此评价,“对于一些‘太平官’来讲,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何况这起久拆不下的‘破烂楼’已历经好几任市领导了,谁都是能拖就拖。”
在接受《法制日报》记者采访时,当地有官员称:“你们报道也没用,这栋楼经历多少任领导了,现在我们领导马上又要调走了,走之前肯定不会管这等难事。”